|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走钢丝 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1965年至1980年。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他确实像在走钢丝。 1965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因为很快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陈逸飞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可他却是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就躲回家里。他父亲经常被红卫兵拉去批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是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能够从“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顶过来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他的为人有关系,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才能够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还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这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 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头说,那是一段被耽误的宝贵时光啊;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陈逸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和现在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中国的城市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受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有些“西化”、“颓废”,这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现在看来,正是陈逸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他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 (选自《陈逸飞传》,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作为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他白天躲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画画,晚上,就躲回家里。 B.正是那段特殊的历史阶段才使陈逸飞在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让他能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C.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陈逸飞和很多艺术家一样,也认为那是一段被耽误的宝贵时光,那个阶段的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 D.那段走钢丝的岁月,给了陈逸飞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收获,他十分珍视那个阶段的画作,人们也对陈逸飞的艺术成就予以赞扬。 2.陈逸飞把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称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走钢丝”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文作具体解说。 3.从全文看,陈逸飞能够从不堪回首的灾难中“走出来”,并且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动作的原因有哪些?
|
|
|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而《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夫晋,何厌之有 D.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荆轲知太子不忍
|
|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失其所与,不知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卒惶急无以击轲 D.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是宏大叙事,而故事中更有无数人命运轨迹的改写。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从不是被动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是 ,为这 的章节贡献着自己的笔墨。若不是从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怎会有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和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作为煤炭工人子弟的刘慈欣就不会离经叛道地创作科幻文学,也许就没有今天世界对中国人想象力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时势。我们纪念改革开放,(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纪念,更能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年 ,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让我们国家“赶上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继续做时间的驾驭者,用奋斗定义自己的明天,助力我们国家“引领时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惊鸿一瞥 栉风沐雨 B.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刮目相看 筚路蓝缕 C.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 D.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惊鸿一瞥 筚路蓝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就不会有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B.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就不会离职刨业,遑论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C.中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搅动全球市场,原因是当年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 D.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是中国科技企业能搅动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也是在纪念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奋斗的成功者 B.正因为它为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提供了最好的时代土壤 C.其实也是在纪念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人生 D.正因为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
|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水决别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的《史记》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 长沙》中,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__________。 (4)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______________。 (5)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用叠字“斜斜”,生动地描绘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后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来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