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能力的提高,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有能力建造航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B.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抓紧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岗位;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

C.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道路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D.对于“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我们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⑥①③⑤ 

B.④②⑤⑥①③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①②④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11月1日凌晨,凄厉刺骨的雨夹雪笼罩京城。这是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有人说,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对金钱与利益的鄙薄。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拒绝的人不多,钱学森拒绝了很多虚名浮利,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就在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98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走完他辉煌的一生。据说他走得平和安静,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说这话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位美国海军次长。

1935年赴美留学的钱学森,36岁已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而他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逮捕。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个“天性害羞、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己做研究的科学家”,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而说起来,钱家是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的,“学”是辈分,至于名字“森”,繁茂之意,并无特殊含义,最初曾用 “林”。不过,“学森”的谐音是“学深”,倒是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而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也可谓深远。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家族的辉煌触动着钱学森。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既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他对钱学森要求极其严格。而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长达一个甲子的婚恋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钱家和蒋家乃世交。蒋百里有“五朵金花”,而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便恳求蒋家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和“钱学英”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1947年,钱学森回国,深情打动蒋英,两人心有灵犀,在上海结为连理,之后共赴美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钱学森生前也承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从44岁回国到98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海归”;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86天。正是这样的尊重与关怀为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温家宝总理亲往探望钱学森时,长卧病榻的他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他曾六次饱含忧虑地向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科学老人的赤诚相问,足以衍化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绵长的思索。

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能做的,除了纪念钱学森先生,最好的缅怀方式莫过于给予后来者同样的眷顾。如今,世上已无钱学森。而下一个钱学森,尚不知在何处。

                                    (摘自《时代周报》有删改)

1.文章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开篇,有什么目的和作用?

2.题目所说“此生三事最关情”是指钱学森一生中的哪三件事?

3.文章说“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文章看,除了天赋与努力还有哪些“土壤和空气”促进了钱学森的成长?

4.文中说“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分析钱学森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范文正公文集》序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        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师:师从、学习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刀劈狼首

B童子何用知 ②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C吾得为人 如是熟能御之

D公独不识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童年时进入乡校读书有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了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庆历圣德诗》文中的语句。

B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等语句直接表现了苏轼对范仲淹景仰之情。

C苏轼一辈子没有见过范仲淹但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和四子托付苏轼为范公遗稿作序。苏轼接受他们的托付才写了这篇序文。

D这篇序言行文朴素如话家常叙写了苏轼童年时一些往事及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4.把第Ⅰ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⑵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微波是一种能在真空或空气中直线传播,波长很短(1毫米~1米)的高频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抗干扰性好、能被某些物质吸收等特点。微波武器又叫射频武器或电磁脉冲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去攻击和毁伤目标的。由于其威力大、速度高、作用距离远,而且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伤人于无形,因此,被军事专家誉为高技术战场上的"无形杀手"。

微波武器的工作机理,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物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其特点是不需要传热过程,一下子就可让被照射材料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使之内外同时受热,产生高温烧毁材料。较低功率的轻型微波武器,主要作为电子对抗手段和"非杀伤武器"使用;而高能微波武器则是一种威力极强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微波武器是隐形飞机的克星。这主要是由隐形飞机自身的设计特点造成的。

隐形飞机为了达到隐形目的,需要尽量减少翼面,有的连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取消了,这样就必须采用电传操纵系统、推力矢量系统等先进技术,才能解决飞机的纵向和横向安定性、操纵性等问题,因而比其它飞机对机载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更高。另外,为了改善全机的防探测效果,它们的结构和外表通常都要采用吸波材料和涂料,以便大量吸收雷达波能,不使之反射回去,这是隐形飞机能够"隐身"的原因之一。但是,事物终究一分为二,有所长则必有所短,由于目前大部分军用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隐形飞机能大量吸收雷达波也就会大量吸收微波,这就铸成其自身的致命弱点,自招"杀身之祸"。当隐形飞机被微波武器发出的高能电磁波照射到时,机体会由于过量吸收微波能量而产生高温,轻则因瞬间加热而失去控制,重则整架飞机都会被烧毁、熔化。

另外,微波武器不是采用"点"的攻击方式,而是强调"面"的攻击效果,隐形飞机无论如何"隐形",只要在一个区域内被罩住,都难逃"天罗地网"。

目前,国外微波武器已发展到实用阶段,如俄罗斯的电磁脉冲弹和英国的微波炸弹均能将大功率、不可见的电磁辐射短脉冲发送到较远距离上,用来破坏敌方的坦克、导弹、飞机以及通信和电子设备等。军事专家们预测,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电磁武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1.下列对"微波"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波包括电磁波、射频和电磁脉冲。

B.不管有没有空气,微波都能够直线传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C.微波能被飞机各个部件大量吸收,因而能够毁伤飞机。

D.微波这种波长很短的高频电磁波能快速传播、不受其他任何干扰。

2.下列对微波武器工作机理的有关方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微波武器能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物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B.微波武器能够使被照射材料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使之内外同时受热,产生高温。

C.微波武器攻击和毁伤目标的手段,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

D.所有类型的微波武器都能迅速地、大规模地、毁灭性地破坏敌方设施,威力极强。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形飞机为了达到隐形的目的,于是尽量减少翼面,有的连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取消了,难以机动灵活地避免微波武器的攻击。

B.目前大部分军事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隐形飞机通常采用吸波材料和涂料来大量吸收雷达波,同时也就会大量吸收微波,自招其祸。

C.微波武器是隐形飞机的克星,隐形飞机无论如何"隐形"都逃不过微波武器的"天罗地网",无法发挥其特殊作用。

D.微波武器威力大、速度高、作用距离远,且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伤人于无形,必将广泛取代常规武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欧洲有一种米罗虾,世世代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的最深处,从未见到过一丝阳光。一天,一只米罗虾忽然心血来潮,想去浅水区感受一下煦暖的阳光,那感觉只听长辈们描述过,但它从未真正感受过。  

当它独自游到浅水区时,眼前的景象让它感慨万分,依依垂柳,暖暖阳光,周围的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播着尾巴,欢快地穿行于青青水草间。它长长地叹了口气,觉得水下生活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突然,它的胸口感到了一丝憋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昏昏“睡”去了。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为议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茏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⑥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十年浩劫中,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娴”时被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偶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著。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第①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②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3.第⑤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4.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中直接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                     

(3)《蝶恋花》中,女主人公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                     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4)古人写花,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李清照在《醉花阴》里便有如此绘菊的名句,是:                             。”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3138/35971) 首页 上一页 23133 23134 23135 23136 23137 23138 23139 23140 23141 23142 2314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