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庆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②获得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称号的朱婷,面对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安之若素,展示出了难得的冷静。

  ③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

  ④韩国的诸多市场分析师认为,受三星手机召回事件影响,苹果公司将有机会改变苹果7目前不瘟不火的销售状况。

  ⑤越发成熟的他,不屑于浪费时间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喜欢好整以暇地在旁边观察事物的发展,等待适合出击的机会。

A. ①③    B. ③⑤    C. ②④    D. ②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流宛转绕芳甸,                             

(2)                              ,芙蓉泣露香兰笑。

(3)野哭千家闻战伐,                             

(4)细草微风岸,                             

(5)                              ,日月照耀金银台。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 适②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③。

垄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堕南北人!

[注]①人日,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②高适(约704年一1765年),早年长期沉沦下僚,四处漂泊;五十三岁之后方得重用。

③风尘:宦途,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人日题诗寄草堂”,首句即点题,“遥怜”的“怜”即同情怜惜之意,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此句表达出二人身处异地却共有思乡之情。

B. “柳条弄色”“梅花满枝”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叶萌芽、梅花盛开的美好情景,这种景致,却让诗人“不忍见”“空断肠”。

C. “身在远藩无所预”中的“预”是“参与”之意,诗人身在遥远的藩镇,无法参与当地的政事,心中自然百忧千虑,可见诗人复杂的情感。

D. 从“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可知诗人与杜甫分隔两地,“空相忆”“知何处”是诗人无奈无助的深沉感喟,隐藏着内心的哀痛。

E.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富于表现力。

2.此诗画线的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沔,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____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2.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 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 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 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 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 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 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汇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汇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 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 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 “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E. 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2.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建国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B. 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 以自然和艺术品为中心进行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地体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真美所在,这是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和独特的。

E. 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 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 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3.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丈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 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 “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 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 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 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 “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以“信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3%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社会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哪些因素对当下社会的文化缺失影响比较大?有人认为房子、车子、票子让人无暇顾及自己的文化生活;有人认为文化都被娱乐化了;也有人认为家庭、学校教育过于功利……

关于“文化缺失”,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题目自拟。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学校要求阅读六部文学名著:《红楼梦》《边城》《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1)苦难在狰狞中也显示着生机,战胜苦难后才能柳暗花明别开生面。阿炳战胜了艰难的生活,创作了《二泉映月》。这类事迹,在上面文学名著的创作中也有很多。请你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所体现的精神或追求。

(2)古人主张青年人“见贤思齐”。以上文学名著中哪一个人物是你学习的榜样,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敬仰之情。

(3)请从以上文学名著中选一名少年形象,用生动的文字为其作肖像描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死而生

徐海蛟

①1950 年9 月25 日,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正在进行。演出近尾声,一位身材消瘦高挑、戴着墨镜、拄着拐杖的盲人,上台了。他先用琵琶弹了一支旧曲,经话筒传播,琵琶的声音第一次在开放的广场上依然葆有了圆润和清晰。一曲结束,观众们开始喝彩,有人大声喊,“瞎子阿炳,你拉二胡啊!拉二胡吧。”

②是的,他怎么可以不拉二胡呢?二胡声响起,当然是《二泉映月》。从它第一声呜咽开始,喧嚣的人群就静下来了。

③那些起先跑动的人,嗑瓜子的人,闲聊的人,打情骂俏的人,此刻都被琴声捉住了。琴声从阿炳的指尖出发,从阿炳消瘦而高大的身影出发,开始抵达喧嚣之上,尘埃之上,抵达每一只张开的耳朵,抵达各种各样的心思。琴声像月光和清泉,洗过伤口,平息浮躁。阿炳已经忘记了痛苦的、千疮百孔的肉身,他成了一把世事洞明的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滑动,他拉动的已经不是这脆弱的弦了,他拉动的已经不是一把琴了,他拉动的是他坎坎坷坷的命。此刻,所有的炎凉和疼痛都像潮水一样退去,所有世俗的卑微和不堪也像潮水一样退去。只有琴声高过喧嚣,高过尘土,高过偏见和幽暗的命运。

④阿炳原名华彦钧,他是一个私生子,四岁时,他的母亲终于忍受不了族人的道德唾弃撒手西去。华彦钧成了孤儿,被寄养在大婶家中。孩提时代,小彦钧就遍尝了世态炎凉。寄人篱下到八岁时,无锡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来到华彦钧大伯家。他说要收华彦钧为徒。小彦钧的人生轨迹出现了一次改变。华清和精通各样乐器,他教小彦钧打鼓、弹琵琶、拉二胡。十二岁那年,华彦钧开始学吹笛子,华清和要小彦钧站在风口练习吹笛。冬天,风如刀割,小彦钧仍然站在风口,华清和还在他的笛尾挂上铁圈以增强孩子的腕力,后来又将铁圈换成了秤砣。残忍的训练,让原本就天赋非凡的华彦钧有了过人的技艺。

⑤二十一岁那年,华清和突然去世了。华彦钧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当然,他还稚气,他的理想并非成为一个道长。他开始往热闹的红尘走去,仿佛要把少年时代寂静地洒落在幽暗道观里的时光都疯狂地补回来,他爱上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他开始放开那寂然的胡琴,放开笛子,放开与尘世格格不入的琵琶。他沾染了所有纨绔子弟的恶习,赌博、吸食鸦片和嫖妓,他像失控的竹筏,放任自流。无度的挥霍让恶果即刻显现出来,三十四岁那年,他的两只眼睛都瞎了。那个俊逸的少年,那个自负的飞扬跋扈的少年从此死了。其实,三十四岁那一年,死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俊逸少年,还有那个叫华彦钧的人。他被赶出了道观,但他还需要活下去。现在他成了瞎子阿炳。

⑥瞎子阿炳走上街头,背着琵琶、二胡、笛子、手鼓,在一个乡下的苦命女人牵引下走上街头。他们走向了市井最深的路口,走向了卖艺人最常出现的街头巷尾。每次拉琴的时候,阿炳总是把头微微仰起,仿佛那样他才能够到高出的天空,仿佛那样他能看得远些,再远些。吹拉弹唱,瞎子阿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还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鸭猪狗的叫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他用说唱新闻这样的一种形式,清晰传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抨击权贵,讽刺奸商,他在别人的故事里吟唱着自己的寒凉。

⑦双目失明后的阿炳行动不便,除了在街头巷尾卖艺,他很少走到更远的地方。只有一个地方例外,无锡西郊惠山山麓的锡惠公园。阿炳隔些时日就会去一趟那里,他是去看惠山泉。惠山泉相传为唐朝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共两池,上池圆,下池方,又称二泉。惠山泉周围是青山绿树,幽静宁和。这是阿炳的疗伤之地,亦是阿炳的悟道之地。

⑧阿炳被牵引着,走两个多时辰,才能抵达惠山泉边。他什么都看不见,但他能听见泉水流动的声响。泉水的声响让一切都通透起来,仿佛他漆黑的双眼也能在水声的清洗下重新亮过来。坐在泉畔,阿炳仿佛能够看见少年时代自己看过的这两池泉水,他都能感觉到水从泉眼中涌出来的那种透明的生机。

⑨他静默地坐在泉水畔,坚硬的心逐渐融化。那样的时刻他开始变得出奇地宁和,开始原谅荒唐的生活,开始原谅生命里粗砺的风沙,他觉得自己僵硬的身体慢慢地被自然的柔情填满,他又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了,有尊严、有梦想、有柔软的希望。

⑩有一支曲子就在那样的时刻,在他心里响起来。起初是悠远的,若有若无,后来逐渐清晰。几乎每一次,等他安静地坐到泉水边,这支曲子就会在他的心里响起,仿佛他们有着前世的约定。就在这自然之声的抚慰里,阿炳遇见了他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也遇见了阿炳。一支旷世的曲子,它的到来,肯定不是单向的,那是心和神的奇妙邂逅。阿炳在惠泉边望见了明亮的神,也望见了生命的向上的姿势。

往后,无锡的街头巷尾,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支曲子。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杨荫浏无意间听到了这支曲子,他被《二泉映月》打动了,他当时正在收集民乐,他用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阿炳仅有的几首曲子就是这样的机缘,通过录音,穿过最低的尘土,穿透苍茫的时光,最后被保存下来了。

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演出之后,阿炳肺病转重,1950 年冬天,阿炳的生命在严寒的角落里戛然而止。他终于摆脱了沉重而业已腐烂的形同骷髅的肉身,也摆脱了各样的羁绊,那些路旁的陷阱,转角的路障,那些生命里的泥沼和混沌。

他的灵魂进入了《二泉映月》,和曲子一起获得了永生。他在一首曲子里保持着自己的轻逸和安然,保持着作为人的尊严和神性。借助音乐的力量,阿炳最终打败了那个浮夸的华彦钧,也打败了泥沙俱下的时间。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世事洞明: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

B. 纨绔子弟:富贵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C. 飞扬跋扈:指蛮横无理,性情暴躁。

D. 泥沙俱下:好的坏的事物混杂在一起。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写人们呼喊阿炳拉二胡,写喧嚣的人群安静下来,都是为了从侧面突出《二泉映月》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B. “华彦钧”和“阿炳”两个名字,一个是本名,庄重雅正;一个是艺名,通俗质朴。它们对应着阿炳不同的人生经历。

C.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寄寓着作者对华彦钧走入红尘、陷入花天酒地生活的一种遗憾与叹惋。

D. 如果没有残酷疾病的摧折打磨,阿炳就不会创造出绝世名曲《二泉映月》,可以说阿炳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苦难。

3.阿炳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重要的转变?

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阿炳仅有的几首曲子就是这样的机缘,通过录音,穿过最低的尘土,穿透苍茫的时光,最后被保存下来了。

5.你怎么理解题目“向死而生”的含义?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8029/35971) 首页 上一页 18024 18025 18026 18027 18028 18029 18030 18031 18032 18033 1803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