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人们常将“三纲”与“五常”并称,简称“纲常”。但“常”与“纲”却有不同。“三纲”是对君臣、父子、夫妻三伦政治、社会、家庭地位的主从、高低、尊卑的某种定位;而“五常”则是五种基本的道德原则,是对一切社会阶层的要求。性质大不一样。比较而言,“纲”以定尊卑,“常”以扬德性。“常”的本意是“永恒”、“不变”,即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无需改变的道德原则。

“三纲”与“五常”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首次提及。班固《白虎通德论》对“五常”也有较为详细的阐述。概括而言,“仁”就是关爱他人,“义”就是行为适当,“礼”就是行事有矩,“智”就是遇事不惑,“信”就是诚信不移。这应该是迄今对“五常”最早、最完整的解释。另外,按孟子的“四端”说,“仁”是“恻隐之心”,“义”是“羞耻之心”,“礼”是“辞让之心”,“智”是“是非之心”,“信”没有提到。但在孟子看来,人能够具备这四种“心”,已是足够的善。孟子用的大致属于道德心理学的解释。可以看出,“五常”中的任何一常都值得提倡。如“仁”,无论是“不忍也,施生爱人也”,还是“好生恶死”,抑或是“恻隐之心”,这是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其他四常无须举例。以此而言,这确是任何时代都适宜的“恒常之道”,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古人以“礼乐”治国,他们认为“三纲”和“五常”都是“礼”的一部分。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白虎通德论》提出的“三纲六纪”等都属于“礼”。朱熹《论语集注》中认为“三纲五常”作为根本的伦理道德原则是不会变的,所变的只是制度和形式。“三纲”属于伦理制度,是可变的;而“五常”属于道德原则,具有稳定性。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由于时代的局限,将“礼”的总原则和“礼”的具体形式混到一起。后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加区分地批判“三纲五常”,五四时期的很多思想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这是不利于清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遗产的。

中国传统道德范畴非常广泛,远非“三纲五常”所能涵盖。像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自然”、佛教的“慈悲”就不在“三纲五常”的范围。儒家的伦理规范有很多出自“五常”的系统或与之相关,如仁可对应诚、恕、慈、宽;义可对应公、志、勇、刚;礼可对应让、恭、孝、俭、惠;智可对应和、敏;信可对应忠、毅,等等。但还有很多规范在这个系统以外,像乐、忧、贞、温、直、中、廉、节、健、合、良知、正心,等等,还可以找出很多,用现代的伦理学分类,这些道德规范既有公德,也有私德,既有德性伦理,也有规范伦理,很多范畴都是中性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现代道德文明的重要资源。

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制度最大的缺失就在于维护等级和特权,践踏人的个性和尊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深刻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烙印。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反思传统,看到传统的不足,甚至不惜用全盘否定的方式来激发国民的觉醒,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今天的中国,正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尽管对传统还要批判地继承,但不能只破不立,不能只见糟粕,不见精华。

(摘编自刘立夫、李玲《“三纲五常”中的精华与糟粕》,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三纲五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纲”是从政治、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规定君臣、父子、父亲的关系,“五常”则是对一切社会阶层的人们在道德原则上进行普遍性要求。

B.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了“三纲”和“五常”,班固则对“五常”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应该是迄今对“五常”最早最完整的解释了。

C.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三纲五常”简称为“纲常”,而实际上“纲”与“常”的性质却大不一样,“纲”属于伦理制度,而“常”则是道德原则。

D. 在对“五常”的解释中,孟子与班固不同,他的解释立足于“四端说”,大致属于道德心理学的解释。他认为人具备四种“心”,已是足够的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然“五常”系统派生出儒家伦理规范,但还是很多儒家伦理规范在“五常”之外,它们既有公德,也有私德;既有德性伦理,也有规范伦理。

B. 认为“三纲五常”改变的只是制度和形式,不变的是作为根本的伦理道德原则,这是错误地将“礼”的具体形式和“礼”的总原则混到一起。

C. 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班固提出的“三纲六纪”都属于“礼乐”治国中的“礼”的范畴,这个“礼”不同于“五常”中的“礼”。

D. 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很广,“三纲五常”无法涵盖,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自然”、佛教的“慈悲”等虽不属于它,却又都属于中国传统道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唤醒国民的需要,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但在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今天,我们对它既要批判,更要继承。

B. 由于中国古代思想家较为详细的解释阐述,“五常”便成为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它也是任何时代都适宜的“恒常之道”,到今天仍然还没有过时。

C. “三纲五常”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自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曾维护封建专制社会的等级和特权而遭到批判。

D. 本文从“纲”“常”说起,谈到古人的相关解释,指出人们错误地批判“三纲五常”的原因,明确中国传统道德的范畴及我们对其应持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阿根廷足球天王梅西日前接受埃及电视台采访时,将球鞋捐赠给节目组用于慈善事业,没想到此举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埃及人对梅西给埃及穷人捐鞋感到愤慨。

在部分阿拉伯国家,给人鞋子带有侮辱之意。埃及电视主持人兼国会议员赛德·哈桑表示:“在埃及7000年文明史上,我们还没有这样被侮辱过。梅西,我要用你的鞋子揍你。还要把我的鞋捐给阿根廷!”而埃及前国脚马吉德认为“埃及人太敏感”。将梅西视为己出的西班牙也有不少媒体对哈桑的批评进行了回击,表示“对于一名足球运动员来说,球鞋意味着他赢得胜利的武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阅读下面出自《红楼梦》的一段话,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段话中,说话者_________(人名)不仅称赞了林黛玉,还间接_________,表现了她善于_____的性格特点;但是,若单纯从交际语言角度看,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她_______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C. 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D. 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美国,人们向来对“特权”现象     ,却惟独为校车大开绿灯。按照美国交通规则,校车的路权可谓     ,其“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是一样的。

②李世石和阿尔法狗之间的人机大战,李世石落败,让人惊呼电脑的智力和20年前已不可    ,不过,李世石人气还是因人机大战而赶超很多“当代男神”的。

A. 不屑一顾       高高在上       相提并论

B. 不足挂齿       至高无上       相提并论

C. 不足挂齿       高高在上       同日而语

D. 不屑一顾       至高无上       同日而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象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善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还是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的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结构严谨,并运用了比喻、反问、托物言志等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永恒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之情。

B. 文章说“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经常写有关宗教方面的内容,并由此使读者联想到与宗教有关的事情。

C. 作者认为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从内容上来说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性的展示,因而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

D. 作者在文中说现代派作家的作品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这实际上是从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看法。

E. 文章把现代派作家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逐层清楚地指出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上的不同。

2.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一文中盛赞托尔斯泰没有围栏,没有墓碑,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的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坟墓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结合你对选文的阅读,谈谈你对选文标题《永恒的托尔斯泰》的理解。

3.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认为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与托尔斯泰相比不是真正文学大师的理由是: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五丁开山”的传说来渲染蜀道之艰险。

(2)《琵琶行》中,琵琶女应邀进行了精彩的弹奏,使得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以至于“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我们要广博地学习并且加强自我反省。

(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两句是“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羊祜传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之女妻之。太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使者不能诘。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B.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C.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D.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羊祜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 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 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羊祜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归附的人。每次与吴国打仗,他都不让人献诡诈计策。他的美德让吴人信服、敬佩,与他对垒的陆抗能坦然服用他送的药。

B. 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而当时因为忌讳前任长吏死于任上,下任长吏就经常毁坏旧官府,针对这种情况,羊祜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C. 羊祜生病卧床期间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对他人却慷慨大方,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还留下遗言不得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

D. 羊祜去世后,皇帝和很多百姓都很悲伤,甚至与之交战的敌方将士也为之哭泣。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碑修庙祭奠他。杜预把所立的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之女妻之。

(2)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7664/35971) 首页 上一页 17659 17660 17661 17662 17663 17664 17665 17666 17667 17668 1766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