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积威:________②劫:_______③为国者:_______

 

翻译画线的句子。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泰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赂秦:_____②或曰:____③互丧:_______④率:______⑤以攻取:______⑥厥先祖父:____⑦举以予人_____⑧判:_____⑨至于:_____⑩迁灭:_____与赢:______速____泊:_____

 

阅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泰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①之所劫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③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荀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表现出秦人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B.文章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反证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C.末段只有六句,但用笔相当精练,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

D.作者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

2.课文最后一段,用了比较法,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㯥,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路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略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二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第三段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本文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形象描述了诸侯贿赂秦国的可怕困境;送上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2.第三段最后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锱铢:______②负栋之柱:____③磷磷:_______④庾:_____⑤独夫:______⑥递:_____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毕:_____②一:______③兀:______④溶溶:______⑤缦回:______⑥檐牙啄:_______⑦各抱地势:______⑧钩心斗角:______⑨盘盘焉:_______⑩囷囷:______矗:_______冥迷:_______融融:_____荧荧:_____涨腻:______妍:_____缦立:______收藏:______剽:_____倚叠:_____

 

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三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四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2.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感慨?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714/35971) 首页 上一页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