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荀子的思想以儒学为宗,又兼容并蓄了其他诸子的部分思想,可谓春秋以来诸子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并且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基础性的理论贡献。钱穆先生就认为:“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经济的见解,基本上由此而来。”而荀子的经济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荀子认为“人之生固小人”,在《富国》篇里又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指出人性生而就有引起社会纷争,破坏社会秩序的恶质。但同时他又强调“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的人类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群居,因为“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认为若不群居,人类社会显然无法发展,甚至连生存都是问题。

既然确定“人之生,不能无群”,但以人性易争之“恶”又怎样才能和谐地群居呢?荀子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明分”。他多次提到“分”的作用,譬如,“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将以明分达志以保万世也”等等。他从“分”的角度来解决“群”的和谐与发展问题,与墨子追求“尚同”截然相反。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荀子则既强调了“群”的统一与和谐,也充分肯定了“分”的重要性,指出“群”的组织单元必须多元化,并以之为维系“群”的团结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但究竟什么是“分”荀子却没有明确地做出界定,不过从其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实质上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为所有的社会成员进行明确具体的社会职业、身份等级与职责分工;二是在此基础上为各个成员的“欲求”做出相应的“度量分界”,也就是给不同阶层的人予以不同的权利与资源分配。但这种分配必须以什么为依据呢?荀子指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并说:“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将礼义视为明分的基本原则。

作为分配依据的“礼”,本身就有以德、能为标准进行社会阶层与物质资源之“分”的制度公正的伦理内涵。荀子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德、能的高低就决定了资源分配上的等差。荀子通过礼义对此作出确认,为社会物质资源的分配与个人德、能的对应性提供了保障,试图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由欲求而“争”,并由“争”致“乱”而“穷”所导致的潜在风险。其“礼”从德性要求与制度规范上对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进行伦理价值导向和法律规范,力图做到符合儒家价值理念的起点公平与过程公正,以实现人类难以“近尽”的物质欲望与自然、社会资源的“相持而长”。

(节选自《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兼容并蓄,是春秋以来诸子学派的集大成者,其在哲学、伦理、教育、经济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

B. 荀子对汉代以后儒家学者的经济见解有深远影响,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是其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C. 荀子在指出人性生而就有恶质的同时,又强调人类要得以生存、人类社会要得以发展,就必须群居。

D. 荀子认为解决“人之生,不能无群”和人性易争之“恶”之间的矛盾而使人们可以和谐群居,关键在于“明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荀子的“力不若牛,走不若马”承认了人类自身具有局限性,“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说明人应各专其职,群居而合作。

B. 从荀子的“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和墨子的“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可以看出,前者强调“分”,后者强调“尚同”。

C. 荀子不仅强调了“群”的统一与和谐,还认为如果“群”的组织单元能够多元化,那么“群”的团结和稳定就能够得以维护。

D. 荀子虽然没有对究竟什么是“分”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他明确指出礼义是明分的基本原则,将其作为分配的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荀子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他主要从社会成员的阶层划分、基于阶层划分的权利与资源分配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分”的内涵。

B. 荀子通过礼义对德、能的高低决定资源分配上的等差做出了确认,这是社会物质资源的分配与个人德、能的对应性的保障。

C. 荀子的“礼”对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进行伦理价值导向和法律规范,努力做到起点公平和过程公正,使之符合儒家价值理念。

D. 荀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有效地控制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实现了人类的物质欲望与自然、社会资源的“相持而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含义,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套作。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

表一

某大学寝室成员关系调查
 

非常融洽
 

比较融洽
 

不好也不坏
 

不太融洽
 

非常糟糕
 

2643%
 

5607%
 

1464%
 

143%
 

143%
 

 

表二

影响寝室成员关系原因
 

心理因素
 

家庭背景
 

生活习惯
 

情感因素
 

个人价值观
 

2647%
 

575%
 

2192%
 

1619%
 

2967%
 

 

1)请根据表一,概括该大学寝室成员相处情况。

2)请根据表二,给即将迈入大学开始寝室生活的同学们提两条建议。(不超过5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从几十万年前就开始遵从大自然的规律繁衍生息。直到现代医学逐步发达,人们才知道,____ 。随之而来的,是科学家们对生物钟的各种研究。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的生物钟和道德选择存在联系。也就是说,___,而习惯晚睡的人在晚上诚实度可能更高。有趣的是,有些人认为习惯夜生活的人更可能行为不检点,但研究发现,___,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里,都会出现不道德或不诚实的行为。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一般人看来,________脂肪减少________起到减肥效果,________美国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减肥方法:植入脂肪。________人体内存在棕色和白色两种脂肪,其中白色脂肪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________棕色脂肪的功能是促进白色脂肪分解并释放热量,实际上是帮助减肥的,________人体内棕色脂肪含量不高。研究人员利用白色脂肪的干细胞培育出了一种米黄色的脂肪,其功能与棕色脂肪类似。

 

A

只有

才能

/

只是

B

只要

就能

然而

因为

所以

/

C

如果

那么

/

但是

同时

因此

D

虽然

/

不过

不但

而且

可是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头皮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皮脂腺无时无刻都在分泌油脂,给予头屑真菌适合繁殖的“温床”,这也是很多去屑产品无法长效去屑的原因。

B. 作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精气神,是这个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和创造力的象征,是这个民族的思想归宿和价值依托。

C. 全国各地首轮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已于2015年6月底完成,接下来按照相关制度规定,需要尽快建立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机能。

D. 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必将是海、陆、空、电、网一体化的新型战争,而在这神秘的战争空间,国家意志将充分地得到体现。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天职。

② 快餐文化充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对于面临工作压力大和个人空间日益狭小的现代人,有让人心明眼亮的作用

③ 昨天,在学校男子篮球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中,我们班代表队在经历了匪夷所思的窘况后及时调整,最终战胜对手,获得了冠军。

④ 从去年春节开始,派发微信红包已成为亲友间节日的新问候方式,可以说大快人心

⑤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⑥ 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A. ① ③ ⑤    B. ② ④ ⑤    C. ② ③ ⑥    D. ① ③ ⑥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虚写映衬手法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景物意象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感叹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受;“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 “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 “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身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 “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敬仰。

E. “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以忧去。服阕,除费县簿。大定四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迁长山令。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万公登陴谕以乡里亲旧意,众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赖之,为立生祠。丞相尝谓曰:“后代我者必汝也。”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谓侍臣曰:“张万公纯直人也。”

章宗即位,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万公言:“劳民非便。”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明昌二年,知大兴府事。逾年,以母老乞就养,诏不许,赐告省亲。还,上问山东、河北粟贵贱,今春苗稼,万公具以实对。

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泰和元年,连章请老,不许,迁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明年,章再上。后致仕。

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镇抚之,特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山东连岁旱蝗,万公虑民饥盗起,当预备赈济。时兵兴,国用不给,万公乃上言乞将盐引会山东行部给卖,纳粟易换。又言督责有司禁戢盗贼之方。上皆从之。复乞致仕,许之,加崇进,仍给平章政事俸之半。泰和七年,薨。命依宰臣故事,赙葬。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选自《金史·张万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B.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C.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D.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祠,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以此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 尚书省,官署名,是魏晋至宋的最高政令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C. 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D. 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万公在担任长山县令时,有盗贼至城下,张万公登上城墙用乡情说服他们,这些盗贼感动、悔悟全部都离去,由此这个县的百姓都很信赖他。

B. 张万公为官很有能力,当时的丞相认为以后能代替他担任丞相的一定是张万公,任郎中期间,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扬他是纯朴正直的人。

C. 章宗即位后,国家北部边地多有警报,就下令发兵进攻,张万公说使百姓疲劳是不好的事情,后来皇帝下令百官讨论出兵的事情,最终没有发兵。

D. 张万公担任山东路安抚使时,因为山东连年大旱,加上蝗灾,他担忧百姓会因为饥饿成为盗贼,就积极准备赈灾事宜,同时也考虑杜绝盗贼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2)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703/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698 16699 16700 16701 16702 16703 16704 16705 16706 16707 1670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