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

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君明臣忠”“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

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的专制倾向。

(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 欧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 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 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 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 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 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B. 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C. “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D. “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银行柜台办理手续时,时常可见“钱款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之类的提示语。近日,浙江秦女士在某银行取款22400元,银行却给了秦女士24000元,事后,银行向秦女士讨要额外的1600元,遭到秦女士拒绝。银行以“不当得利”为由将秦女士告上法庭。秦女士对此却坚称,银行规定储户的钱“离柜概不负责”,她也“离柜概不负责。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法庭解员或银行负责人或普通公民的身份给秦女士写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以“法庭调解员”或“银行负责人”或“一位普通公民”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当前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程度和永平与城市孩子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师范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学校就业,才会让农衬我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些孩子的思想和心灵大门也就都会被打开,而对于师范毕业生来说,经历了基层锻炼,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①不是只有师范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学校就业,农村孩子才能接爱正规的学校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晨,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同时,也①____________。到了今天,保护环境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人类必须做出重大的调整,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②_______________,人类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河

周建强

他还没有从照顾父亲直至安葬父亲的疲惫中解脱出来,酷署便接踵而至,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整个世界像灶台上的笼屉,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

难挨之际,老陈从居住的边陲小镇打来电话,邀他去避暑,老陈是他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以前多次邀请他过去看,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成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

对于父亲的过世,他只是感到疲惫,并没有太大的悲伤。父亲是一名老兵,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出国参加过那场举世瞩目的战争,这个经历成为父亲一生的荣耀,也成就了父亲倔强的性格。其实父亲在工作生涯中也曾当过不大的官,但终因性格的原因被打回原形直到退休都是工厂里最普通的工人,可他并不在乎,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从战友的尸体堆爬出来的人,还在乎这个?”也是因为性格,在他不大的时候母亲就离父亲而去父亲没文化,母亲是小学教师,和父亲的结合是那个崇尚英雄年代的产物,可崇尚英雄毕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父母离婚后,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父亲固执、爱较真,他从小就感受到了。高兴时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那时,他纠正说不是“那条河”,是“鸭绿江”,父亲停止歌声,冲他瞪眼吼道:“老子当年过的就是一条河!还不如你知道?”偏偏他的性袼里也有父亲的基因,父亲每唱一次他便纠正一次,父亲便吼一次。

现在回想起来,他和父亲的每一次“冲突”大抵都是缘于这首歌,上小学二年级,班里插进一个部队子弟,据说他爸爸是营长,也出国打过仗,父亲听后又是一脸的不屑:“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他自然没跟同学说,因为他实在想不出三十八军和其他军有啥不同,有啥值得炫耀。

父亲是带着满足的神态走的。全身插满了管子,呼吸越来越弱,一首歌从父亲只出不进的呼吸中丝丝流出:“雄走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没人能听得清听得懂,只有他听得真真切切,这一次他破天荒地没有纠正。

边陲小镇的风光加上老陈的热情让他疲惫的心得到了抚慰,几天下来,他感受了五女山峰的秀色、新开河水的清澈,领略了满山遍野的人参田园,还有用石条砌成、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

老陈说:“既然来了哪能不去边境看看?”于是,在一个清爽的早晨,他来到了位于江边的边境哨所。哨所紧挨着一座铁桥,桥上的铁路笔直伸向江的那一边,此时此刻,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行人的喧晁,一草一木都显得特别幽静,鲜红的国旗下只有哨兵持枪伫立。桥头耸立的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吸引了他,他端评上面的文字沉默许久,他走到哨兵面前,很为难地提出一个请求:想到桥上看看,不远处的老陈看见哨兵向他摆手,他低着头向哨兵说着什么,哨兵迟疑拿起身索的电话。

哨所旁的小楼里走出一位英俊的军官,破例陪着他走上铁桥,在桥中央的国门下站住了,他俯视江面,微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也吹拂他的思绪,江面并不宽阔,江水也不湍急,如同老家村头的那条河,但它的确是条江,一条隔着两个国度的江。

或许,父亲一生都把它当成河是对的,因为在亲身经历过那场殊死的战争,“从战友尸体堆爬出来的”父亲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

这一刻,他似乎读懂了父亲。

走下铁桥,与军官握手告别,军官突然后退一步,立正,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军官向他大声道:向“万岁军”敬礼!他,还有身边的老陈眼睛湿润了。他抬起微微颤抖的右臂,向军官还了一个军礼。他没当过兵,军礼也不标准。

他向那座花岗岩石投去最后一眼。洁白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公元195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在此渡江入朝,该军系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被称为万岁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既是对环境的真实描写,又衬托出父亲去世后“他”的心情。

B. 老陈是“他”的朋友,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有限,但看似不重要的老陈,却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C. 面对邀请,多次没有成行,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是为了缓解疲劳,也是想去看看向往已久的“那条河”。

D.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父亲的那句“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就表现出父亲以参军的经历为自豪。

E. 小说先交代了父亲去世的情节,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更能引人入胜。

2.第十段描写边防所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他”对父亲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本文为什么以“父亲河”为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因他人褒贬而有所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中表现“秦人”对珍宝毫不珍惜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偶作

白居易

红杏初生叶,青梅已缀枝。

阑珊花落后,寂寞酒醒时。

坐闷低眉久,行慵举足迟。

少年君莫怪,头白自应知。

【注释】《偶作》是白居易受贬抑后所作组诗,此是其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选取了“红杏”“青梅”两个形象,写出了它们的状态,实则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为春天。

B. 第三句中“阑珊”二字与紧承其后的“花落”构成对比,以花开之繁茂对比花落之凋零,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

C. 第四句直接写出了自己的“寂寞”之情,而“酒醒时”三字透露出作者浓浓的寂寞之情,作者只能借酒暂缓愁情。

D. 五、六两句通过“低头久坐”“举足迟”等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百无聊赖,行动迟缓的诗人形象。

E.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被称为“老妪能解”,此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这一语言特色。

2.作者“寂寞”之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勔,字伯猷,彭城人也。祖怀义,始兴太守。父颖之,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征林邑,遇疾卒。勔少有志节,兼好文义,家贫,为广州增城令,广州刺史刘道锡引为扬烈府主簿。

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南侵,道锡遣勔奉使诣京都,太祖引观之,酬对称旨,除宁远将军、绥远太守。

太宗即位,加宁朔将军,校尉如故。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为逆,四方响应,勔以本官建平王景素辅国司马,进据梁山。会豫州刺史殷琰反叛,征勔还都,假辅国将军,率众讨琰,甲仗三十人入六门。复兼山阳王休祐骠骑司马,余如故。破琰将刘顺于宛唐,杜叔宝于横塘。除辅国将军、山阳王休祐驃骑诰议参军,不拜。琰婴城固守,自始春至于末冬,薛道标、庞孟虬并向寿阳,动内攻外御,战无不捷。善抚将帅,以宽厚为众所依。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复除使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不拜。及琰开门请降,勔约令三军,不得妄动。城内士民,秋毫无所失,百姓感悦,咸曰来苏。百姓生为立碑。改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又不拜。

还京都,拜太子左卫率,封部阳县侯,食邑千户。

元徽初,桂阳王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勔领军,置佐史,镇扞石头。既而贼众屯朱因雀航南,右军王道隆宿卫向朱雀,闻贼已至,急信召动。勔至,命闭航,道隆不听,催动渡航进战。率所领于航南战败,临陈死之,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宋书·刘勔传》)

【注】①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来解脱其苦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勔以本官建平王景素辅国司马    领:率领

B. 城固守,自始春至于末冬      婴:环绕

C. 改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又不      拜:接受官职

D. 加勔领军,置佐史,镇石头      扞:保卫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B. 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C. 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D. 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勔战功卓著,多次打败敌军。在平叛殷琰反叛的过程中,他在横塘、宛唐先后打败殷琰的将领刘顺和杜叔宝。

B. 刘勔心系百姓,治军严谨。在殷琰开门请降时,他约束命令军队,不让军队随意行动,使百姓感激高兴。

C. 刘勔一心为国,淡泊名利。他为国平定叛乱,屡获战功,朝廷三次加封官职,但他都先后拒绝。

D. 刘勔很有战略眼光,军事能力出众。在朱雀之战时,他曾命令关闭朱雀航道,右军王道隆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导致他战败身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锡遣勔奉使诣京都,太祖引见之,酬对称旨。

(2)征勔还都,假辅国将军,率众讨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奉行“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的政策,在政治、军事、财政、法律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在这些制度当中,对刑事审判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宋朝“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建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同时,也呈现出其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独特性。

县是宋代的基层行政和司法单位,只能审判杖以下的刑事案件,而对徒罪以上的案件仅作预审,查清案情后,将犯人、证据等报州复审判决。知县拥有县内审判权,主簿协助知县审理案件,县尉负责抓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但不参与审案。宋代州一级的行政区划中,

知州为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司法长官。其下设判官、推官、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等职,负责司法事务。北宋初期,州拥有徒、流罪及部分死刑的终审权。宋神宗元丰后,州判决的死刑案的终审权归于路级的提点刑狱司。在州一级的审判机关内部,实行审和判分离的“釉谳分司”制度,即州的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在开封府则为司录参军)负贡确定事实及案件的具体审理工作,而州的司法参军(在开封府为法曹参军)负责“检法断刑”,即根据已定事实确定应适用的法律条文,最后由知州作出判决。

宋代在州之上的路级行政区划中,设提点刑狱司,专段负责审查监督地方案件。提点刑狱司始设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后废,至宋真宗景德四年复置为路级常设机构,当时规定任提点刑狱官者不仅要巡查所部州县,监督复核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还负有弹动速法的司法官员之。宋代路级机构除主管司法的提点刑狱司外,尚有转运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统称监司。这四个司在职能上有制重,但同时都拥有司法监察权,因此,州司法官员不仅受到主管司法的提点刑狱司的监督,而且还受到其他监司机构的监督。同时四司之间还要相互监蔡,防弊之网不可谓不严。

宋代中央的司法机关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宋初时,大理寺负责断决全国各地上报的案件,再移送审刑院复审,之后将结果上报朝廷。宋神宗元丰元年复置大理狱,恢复了大理寺的审判职能。大理寺分设左断刑、右治狱两个系统,左断刑掌管大辟以下疑紫及命官、将校罪案的审理,右治狱负责京师百司之狱。刑部主要负责复核全国的已经判决的死刑案件。宋太宗为防止大理寺与刑部之间不能相互监督纠错的弊端,曾专门设置审刑院规定凡大理寺断决并送刑部复审的案件,都要再送审刑院复查,审刑院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从外部监督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本为宋代最高监察机构,职能是监察文武百官,包括司法官员。同时,御史台也具有审判职能,主要负责审理官员犯罪案件、诏狱、各级上报之重大疑难案件等。

除宋太宗设置审刑院对大理寺和刑部进行监督外,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还专门设置了纠察在京刑狱司,从司法系统外部对包括御史台在内的中央及京畿司法机关进行纠察监督,如被纠举的机关有异议,则中央另外委派其他司法机关审核决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其中对刑事审判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对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

B. 宋代县只能审判杖以下的刑事案件,对徒罪以上的案件仅作预审,只有州以上司法单位才可能拥有死刑案的终审权。

C. 宋代路级司法机构中设置四司,四司虽然职能上各有侧重,但都拥有司法监察权监察司法官员的同时也相互监察。

D. 大理寺和御史台是宋代中央具有审判职能的两个司法机关,而刑部主要负责的是复核全国的已经判决的死刑案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神宗元丰元年以后,大辟以下的疑案命官、将校的罪案及京师百司之案的审理由大理寺负责,不属于刑部的职能范围。

B. 就司法职能而言,县尉负责抓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而知县可以审判权限范围之内的案件,主簿只是协助其审理案件。

C. 宋代州里实行“鞫谳分司”制度,确认案件事实、审理案件,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作出判决,这些司法程序分别由不同的官员负责。

D. 御史台作为宋代最高监察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审理官员犯罪案件、诏狱、各级上报之重大疑难案件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司法制度的建设中,宋朝建立了司法系统自我监督纠错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司法系统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B. 在宋代尽管具有死刑判决权的机构有州、路级提点刑狱司及其以上的司法部门,但最终都要报刑部复核审批,才能最终执行死刑。

C. 地方的提点刑狱司、转运司等监司,中央的御史台等监察机构为宋代刑事审判监督机制和司法公正提供了机构保障。

D. 审刑院和纠察在京刑狱司作为独立机构主要职能是从外部监督大理寺、刑部及包括御史台在内的中央及京畿司法机关。

 

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把春夏秋冬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依次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B. 古代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以示成年。古代以20岁为弱年,男女20岁行冠礼,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C. 古代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D. 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地名常以山名或水名加上“阴”“阳”构成,习惯上“山南水北”为阳,如《游褒禅山记》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3479/35971) 首页 上一页 13474 13475 13476 13477 13478 13479 13480 13481 13482 13483 1348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