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就是人“不咋样”。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有时却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所不齿。在时下“浮躁”的社会中,“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唯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1.作者认为,许多人对“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作支撑作者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 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 “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但在现实中有时却只是被当作“幌子”。 这是因为,在现实中绘画水平是美术界所看重的,即便是一个世俗之人,他若有了绘画的高水平真功夫,未必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

D.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品即画品” 成了一句空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我们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也很难保证。

B. 我们经常听到的“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话语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 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最终会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 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人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也不影响一个人高水平的发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人品即画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人品即画品”的要求往往限于理论层面了。

B. 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 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别当真”,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D. “俗不可耐”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某长者”意在提醒记者不要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成为综艺界清流。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体会到字句下面的悲欢和浪漫,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而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从而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

①不是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不是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③不是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就一定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综合修改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作答本题,通过理解内容和给出的修改的例句作答本题。

型】言表达
束】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医生,在他担任实习医生的时候,为一个孩子做心脏手术,却误伤了孩子的心脏外壁,孩子死了,医生的内心充满懊悔。他的指导医生问他,你有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东西?他说:学到了!这种情况应该先用手指压迫止血,再做后续处理。导师说:OK,这就足够了,明天的手术,仍由你来做。

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这个医生通过不断学习,拿了两个博士学位,坚守医生岗位,做了很多手术,做了很多研究,写了很多医学著作,组建了一支很强的的手术团队,还用狗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最后他终于成功做了全球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请你就“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要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完成写作任务,表达你的观点、理据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在凤凰网的一项最新调查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去具体的生理意义,它仅仅是一种荣辱观念的具体反映,还暗含了某种社会行为潜规则。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生存,人情法则在不同的情况下的表现也并不相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不以求回报作为“做人情”的第一目的。然而绝大多数情形下,一个人面对同学、单位同事、社会朋友等诸多层面的社会关系,这时其“做人情”的出发点就不会像对亲属那样单纯。

【答案】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很重要(或面子在中国人的交际中不可或缺) 面子到底是什么(或者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 对于自己的直系亲属的帮助往往出自真诚单纯。(主要意思对即可)(每空答对2分)

【解析】

1.处内容根据上句中的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的信息,不难填出。

2.处内容根据后面的和接着的内容,亦不难填出关于追问面子原因的内容。

3.处内容与后面尾句做人情的出发点就不会像对亲属那样单纯。形成对比,据此即可填出。

型】言表达
束】
1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成为综艺界清流。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体会到字句下面的悲欢和浪漫,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而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从而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

①不是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发给父亲的短信)

B.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C. 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D.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已将您生命焚尽”意味着生命已经结束,写在给父亲的短信中显然是不得体的。C项,光临:敬辞,敬称他人的来访,或称宾客来到。这里用在自己身上,不得体。D 项,有幸有运气机会好,可作谦词,不能用在对方身上。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适应场合,巧妙用语;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型】选择题
束】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在凤凰网的一项最新调查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去具体的生理意义,它仅仅是一种荣辱观念的具体反映,还暗含了某种社会行为潜规则。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生存,人情法则在不同的情况下的表现也并不相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不以求回报作为“做人情”的第一目的。然而绝大多数情形下,一个人面对同学、单位同事、社会朋友等诸多层面的社会关系,这时其“做人情”的出发点就不会像对亲属那样单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杭州的西湖、温州的雁荡、金华的双龙洞……浙江的山山水水无不给这位老外的记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B. 土地的长度和面积可以用丈、用公里、用亩、用公顷来计算,然而在含有国土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一撮来衡量。

C. 中朝美俄日韩六方会谈之所以能够在北京重新举行,靠的是六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

D. 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生存条件再优越,但精神生活匮乏,人际关系冷漠,我们依然不能说这是一个和谐社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赘余,“的记忆”多余,应删掉;语序不当,将“不可磨灭”与“深刻”互换位置。B项,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一撮来衡量句式杂糅;搭配不当,土地长度和面积不能用“一撮”衡量。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一撮来衡量”可改为“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C项,“六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国政府”不合逻辑。六国政府中包含了中国政府,不能并列

型】选择题
束】
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发给父亲的短信)

B.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C. 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D.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______。

据美国媒体报道,扎克伯格的女儿才两个月大,刚当上爸爸的扎克伯格就已经_____要教宝贝女儿学游泳啦!

2015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机不可失,______。

A.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时不我待

B.时不我待   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C.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迫不及待

D.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词义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体势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三个成语都形容紧迫,但有区别:刻不容缓重在不能拖延迫不及待重在不能和等待时不我待重在不会等待,多指抓住时间、机遇。所以选A。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型】作文
束】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杭州的西湖、温州的雁荡、金华的双龙洞……浙江的山山水水无不给这位老外的记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B. 土地的长度和面积可以用丈、用公里、用亩、用公顷来计算,然而在含有国土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一撮来衡量。

C. 中朝美俄日韩六方会谈之所以能够在北京重新举行,靠的是六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

D. 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生存条件再优越,但精神生活匮乏,人际关系冷漠,我们依然不能说这是一个和谐社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李白通过“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青春易逝、人生苦短。

(2)《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这篇文章的写作主旨。

(3)《湘夫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洞庭秋景,被誉为写秋千古名句。

【答案】  朝如青丝暮成雪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朝、暮、哀、鉴、袅、庭。

型】情景默写
束】
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______。

据美国媒体报道,扎克伯格的女儿才两个月大,刚当上爸爸的扎克伯格就已经_____要教宝贝女儿学游泳啦!

2015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机不可失,______。

A.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时不我待

B.时不我待   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C.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迫不及待

D.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以及理想破灭之慨。

B.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C. 上片举雁门西、青海际这两个地方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词人不胜悲凉,充满了自怜自伤之情。

E. 作者将梦中与梦醒的所闻所见加以对比,由悲凉转入豪迈,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3.DE

4.相同点:都表现了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抒发了不被理解的感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5.试题分析:D项,“词人不胜悲凉,充满了自怜自伤之情”错误,下片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E项,“由悲凉转入豪迈”错误,此词上片豪迈,下片悲凉,由豪壮跌入凄苦,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6.试题分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本词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抒发了作者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先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型】鉴赏
束】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李白通过“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青春易逝、人生苦短。

(2)《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这篇文章的写作主旨。

(3)《湘夫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洞庭秋景,被誉为写秋千古名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1.2.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B. 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C. 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D. 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4.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

B.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C. 兵部,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主事为各部司官中高级职务。

D. 媵女是先秦时期汉族婚姻制度的一种风俗,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本意为随嫁,陪送出嫁。后来也可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或者用来称呼姬妾婢女,也有送、相送的意思。

7.8.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 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 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 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10.11.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答案】

13.14.15.D

16.17.18.C

19.20.21.B

22.23.24.(1) 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

(2)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解析】

25.26.27.试题分析:本题所考查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处,有总结上文的作用,结合上文可知,“既死而能养其亲”意思是“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况……乎”是固定结构,由此可确定AC断句错误,可排除。再比较BD两项,“谓”的宾语应是“今人不逮古人”,而不是“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故B项断句不正确,答案应为D项。

28.29.30.试题分析:C项,“兵部主事为各部司官中高级职务”不当,“主事”应为各部司官(即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最低一级,秩正六品。

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31.32.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殷勤接待张氏,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有误。选项对应的原文为“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意思是“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

34.35.3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更”,更换;“糜”,粥;“寝”,睡觉,这里是使动用法,让她睡觉。(3)“若”,好像;“闻”,听到;“第”,只是;“但”,只是。

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随人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他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礼拜行礼。再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太太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经过了十年,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头,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哪。”就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了。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在城南锺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型】文言文阅读
束】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3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以寄好友师伯浑为名,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以及理想破灭之慨。

B.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C. 上片举雁门西、青海际这两个地方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词人不胜悲凉,充满了自怜自伤之情。

E. 作者将梦中与梦醒的所闻所见加以对比,由悲凉转入豪迈,再转升为亢进,不仅形成了语势的跳跃顿挫,而且更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38.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士明谈林风眠:他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条路

郭珊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受客观历史原因所限,林风眠生前被长期曲解、冷落、贬低甚至遗忘。事过境迁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纪念这样一位贞静淡泊、会通履远的先行者?下面是南方日报记者对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的访谈节选。

南方日报:您曾经提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即“林风眠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条道路,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支学术脉络”。林风眠这一脉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高士明:我是在1999年参与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展”策划工作的过程中,开始重新认识林风眠先生的。我们发现,林风眠的一生与那个时代非常多的文化艺术名人紧密相关。留法期间,他和同乡李金发、林文铮组成了一个“铁三角”,他们共同生活,互相磨砺,一起策划展览,彼此交流心得;回国之后,林风眠执掌国立艺术学院,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以留法、旅日归国人士为主的艺术群体,林风眠提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风眠之路,一方面是一条“精神之路”;另一方面,也是一条“方法之之路”。在林风眠这个名字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军团。其中既有林风眠的同仁们,当时国立艺术院第一代教授,还有他的学生们,比如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只有这一支——林风眠所开启并倡导的这条道路,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不断地赢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同。

南方日报:徐悲鸿和林风眠都曾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求学,也都曾有艺术造诣。在您看来,他们的艺术主张及实践最本质的差异何在?

高士明:徐悲鸿师从写实派导师弗拉孟,他继承的是当时在欧洲已趋于没落的写实主义传统。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之基础和坚实的造型。徐悲鸿还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式微,因为和现实生活离得太远,所以他提倡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精神以充实中国艺术的内涵。他所倡导的写实主义道路和风格,顺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演变为时代主流。而林风眠的诊断则是中国传统艺术陈陈相因,其问题在于缺乏自新之能量。所以他从现代派诗歌、艺术之中取经,希望能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性与批判性,为传统中国艺术找到一种自我更新、重获生机的道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无疑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孤独的先行者。

此外,还必须强调一点,林风眠提倡的“中西融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A+B式的叠加或者并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视野和文化胸襟,实现中西艺术的对话,打开一个崭新的创造格局。这与梁启超所说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以及陈寅恪所谓“不中不西,非古非今”,在精神上是共通的。这里所说的“调和”,实则“贯通”和“再造”,最终是为了“创造时代艺术”。

南方日报:在“国际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共识和常态的情况下,您认为林风眠当年呼吁的“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在今天有着怎样的意义?

高士明:林风眠先生提倡的“中西融合”已经是艺术史学者们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其原初语境中,这个口号有其超前性、先见性,从其诞生背景上来说,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林先生那个时代,人们仍然是从中西二元的思维逻辑出发,去“开眼看天下”;而在今天,“全球”和“本土”的定义处于随时变动之中,这种互动性的跨文化语境,是我们与谈论“中西调和”的林先生那一代前辈最大的不同。

林风眠早年呼吁以艺术启蒙民众,涵养心灵,提升国民性,这实际上呼应了蔡元培先生“以艺术代宗教”的美育思想,应该发扬光大。现在,我们学校也提倡“以乡土为学院”,提醒学生们,眼光不要只盯着798,或者巴黎、纽约,不要忘记我们脚下的土地,不要切断我们与乡土社会的内在联系,也不要遗忘艺术工作者的现世情怀。

(节选自《南方日报》专题撰文)

[注]①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家、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

②798:指北京798艺术区,或称大山子艺术区、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等。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只有林风眠所开启并倡导的这条道路,为中国艺术不断地赢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同。

B. 徐悲鸿师从写实派导师弗拉孟,他继承的是当时在欧洲已趋于没落的写实主义传统。这表明徐悲鸿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没有林风眠高。

C. 林风眠先生提倡的“中西融合”在其原初语境中,有其超前性、先见性,但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要求。

D. 林风眠呼吁以艺术启蒙民众、涵养心灵,提升国民性,这与蔡元培先生“以艺术代宗教”的美育思想是相契合的,在今天仍值得提倡和发扬。

2.请根据访谈的内容,概括林风眠之路的内涵。

3.林风眠的从艺经历和艺术主张对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3196/35971) 首页 上一页 13191 13192 13193 13194 13195 13196 13197 13198 13199 13200 1320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