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受到了限制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汉武帝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C.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删除出去    

D.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管理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以上史实说明了: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需要

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   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决定西汉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因素不包括: 

A.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B.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对西汉稳定产生威胁

C.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天下皆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之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追求仁政    D.天人感应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3861/68464) 首页 上一页 63856 63857 63858 63859 63860 63861 63862 63863 63864 63865 6386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