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受到了限制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
|
汉武帝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C.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删除出去 D.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
|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管理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以上史实说明了: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需要 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
|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 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
|
|
决定西汉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因素不包括: A.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B.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对西汉稳定产生威胁 C.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
“天下皆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之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
|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追求仁政 D.天人感应
|
|
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