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
|
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
下列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农奴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管理 D.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
|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1分)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2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4分)
|
|
(13分)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材料一中为什么顾维钧的“滔滔雄辩”依然改变不了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命运?”(2分) 2.“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3分) 5.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
|
(16分)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个个法律和民主政治文献搭建起人类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皇帝是帝国元首。……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摘自19世纪七十年代欧洲两部重要的宪法 1.材料一反映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态度?(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 3.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2分)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这两部宪法问世的共同原因。(3分) 4.以英、美为例,简要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4分) 5.从以上问题中,你有何认识和启示?(2分)
|
|
图中所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于清末和1949年的两次大发展均得益于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科技的进步 D.“实业救国”的思潮
|
|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