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

A. 神学化

B. 世俗化

C. 政治化

D. 思辨化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其主要目的是

A. 倡导儒学,推行教化    B.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C. 利用天人感应服务皇权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据《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如果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他可能认为

A. 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B. 汉武帝需要顺应上天意志

C. 这是一种吉兆,是对周王美德的报答

D. 这是一种凶兆,是对周王暴政的惩罚

 

西汉董仲舒说: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董仲舒这一主张的历史作用是

A.实现了对君主执政行为一定的约束

B.确定了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

C.强化了儒家伦理对社会的控制

D.建立起天人合的哲学思想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

A. 重征赋税    B. 无为而治    C. 实现仁政    D. 独尊儒术

 

《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A. 道家的“无为”思想

B. 法家的“变革”主张

C. 墨家的“节用”倡议

D. 儒家的“礼制”要求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其中反映出(  )

A. 诸子百家相互诘难的态势    B. 对法家思想主张的直接否定

C. 对儒家思想主张的全面肯定    D. 对道家思想主张的理性评价

 

下列各项为古代中国“学在官府”现象的演变,次序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8661/68464) 首页 上一页 38656 38657 38658 38659 38660 38661 38662 38663 38664 38665 3866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