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L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
|
一篇历史论文把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受惩罚,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体现了罗马法 A. 内容和体系丰富而完备 B. 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C. 具有超越时间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D. 具有理性和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
|
|
195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这篇文章( ) A.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B.是反右斗争中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 C.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的领导地位
|
|
贾正清在《中华民国剑桥史》中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年代世界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的中国,却安全度过了那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推动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方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这反映当时( ) A. 国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 B. 中国没有真正融入世界市场 C. 中国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世界 D. 世界经济重心正在转移
|
|
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
|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 A.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
|
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沼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 A. 君主专制加强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普遍 D. 小农经济稳定
|
|
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挡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
|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 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