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 设立五百人会议

C. 实行“公职津贴制”

D. 确立陶片放逐法

 

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 in excess)。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

 

梭伦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是(   )

A. 直接削弱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 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的经济实力

C. 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

D. 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⑶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文学艺术及其观念往往是时代的见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这一主流文学形式具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兴旺”的原因和条件。各举一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材料二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为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

(2)反映明清世俗文学艺术的资料最为丰富,请举例说明。不同于宋代文艺“兴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文学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之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同时自那时起,西方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19世纪,享乐幸福论非常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学艺术转向人物本身以及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材料四 与欧洲普遍流行的幸福观产生的还有另外一些人的别样幸福观,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制,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他毕生致力于号召实现无产者的幸福生活,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4)材料四所体现的别样幸福观,最终形成的理论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沃纳姆著《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巴黎公社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面“过于老实”。当凡尔赛大肆屠杀革命人士的时候,公社寓于迂腐的仁慈而未对市内的反革命分子采取坚决措施。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学说的作者,并概括材料一中“阶级斗争”学说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及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段话实际上

A. 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体制的厌恶

B. 为资产阶级永久统治做辩护

C. 承认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D. 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

 

“它是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直接向资产阶级挑战,它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还要求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它在19世纪后期,成为欧洲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在20世纪,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此文中的“它”是指

A. 人文主义

B. 自由主义

C. 民族主义

D. 社会主义

 

1844年6月4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

A. 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 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 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 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关于巴黎公社,法国历史学家艾尔朗热不无幽默地说:“公社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如果想到有朝一日人家会说他们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巴黎公社被视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在现代社会的第一次大暴发,但在公社委员会的70多名委员中,只有一人公开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作者认为

A. 巴黎公社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

B. 巴黎公社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C.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

D. 巴黎公社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2151/68464) 首页 上一页 32146 32147 32148 32149 32150 32151 32152 32153 32154 32155 3215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