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近二百年的“牛奶史”,展示了在现代语境下一种普通的食物如何被推上神坛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

一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

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牛奶历史上的两次革命》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 董仲舒

B. 李贽

C. 王夫之

D. 顾炎武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年)则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二者的不同表明

A. 经济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更新

B. 经济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

C. 德国经济的竞争力不及英国

D. 实现工业化存在不同模式

 

1939年前,“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有70%是资本货物(再投资),30%是消费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致相反”。这是因为

A. 两国经济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B. 苏联经济政策更利于经济发展

C.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及苏联    D. 苏联政府的经济职能弱于美国

 

1972年初,尼克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71年年度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他

A. 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 打破中美的隔绝状态

C. 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D. 推动中日关系的缓和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热情地向公社社员致意,但公社很快以失败告终。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

A.欧洲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

B.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尚未成熟

D.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联合组织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D.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19488月到19498月,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安排下,香港民主人士秘密北上进入解放区的有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新政协。这一行动的目的是(    )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在港民主党派的组织工作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把握时机积极寻求香港回归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0483/68464) 首页 上一页 30478 30479 30480 30481 30482 30483 30484 30485 30486 30487 3048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