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C. 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 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市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印刷术

A. 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

B.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C. 促进欧洲的货币改革

D.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 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B. 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 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D. 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 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人类必须在他自身内寻求那种属于神性的世间生存,主观性因此取得了绝对的认可,而在自己本身获得了对于神明的关系的决定……它把绝对的真理关系被(教会)歪曲的地方,发掘的纤毫毕露,并设法把这种歪曲彻底摧毁。”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这说明

A. 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

B. 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

C. 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D. 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

 

唐宋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如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

A. 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 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

C. 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 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 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C. 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

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8754/68464) 首页 上一页 28749 28750 28751 28752 28753 28754 28755 28756 28757 28758 2875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