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生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

(2)据材料二分析,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英国学者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中写道:“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说明中国瓷器

A. 吸收了欧洲瓷器的风格

B. 生产和经营非常灵活

C. 在欧洲市场上非常畅销

D. 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东汉末服虔撰《通俗文》描述古代某一农具曰: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恍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据此判断此农具应为

A.     B.     C.     D.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东汉人王符说:“(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以下理解正确的

①洛阳成为工商业者聚居的城市

②当时商业城市已超过一万

③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的管辖

④王符的记载有夸张的成分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凡秋耕欲深“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锋利),櫌(耙地工具)欲再。·····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这体现出古代农业的特征是

A. 集体劳作    B. 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    D. 个体经营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唐景龙元年(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说明当时

A.市都集中于州县所在地         B.草市不是法定的正式之市

C.市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D.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重农抑商

B土地兼并严重

C闭关锁国

D井田制瓦解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7626/68464) 首页 上一页 27621 27622 27623 27624 27625 27626 27627 27628 27629 27630 2763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