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晚清时期,有言论曰:“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这一言论

A. 批评了顽固派的冥顽不化

B. 反映了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激烈交锋

C. 是洋务派对洋务运动所进行的宣传

D. 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近代中国一些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这些人可能是

A. 王韬、郑观应

B. 李鸿章、张之洞

C. 康有为、梁启超

D. 慈禧、光绪帝

 

有人认为中国掀起洋务运动时,整体社会环境非常有利于引进新事物、实现近代化。尤其是中国人(尤其是男人)的文化水平,要比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文化水平高出很多。以下支撑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理由是

A. 印刷术发明早、出版业发达

B. 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模式

C. 科举考试等文化政策导向

D. 中国的学校教育非常普及

 

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这说明

①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

②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

③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

④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 魏源

B. 洪仁玕

C. 李鸿章

D. 严复

 

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且土地问题,虽谓为资本问题之附庸焉可也。”这说明梁启超

A. 突出强调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 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C. 其思想与“平均地权”思想相一致

D. 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科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1609年,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他非常重视数学在应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性,他的工作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了答复地心说对哥白尼体系的责难,他提出了相对性原理,被爱因斯坦称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先导。他创立的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经典方法。

——整理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科学成就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科学成就的历史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痛快淋漓地“修理”伊拉克,再次向世界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一超”实力。然而’美国“先发制人”的军事政治战略使朝鲜等国家坚定了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是核武器的决心。如朝鲜在战前就声称“拥有核武器”,战后更明确表示已经拥有核武2003希望以此作为对抗美国、防止美国打击的筹码。伊战的结果使国际社会的反恐怖主义斗争更加尖锐'2003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比2002年增加了45%,证明单纯用武力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布什政府一再赞许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放下身段”同朝鲜谈判。这些“反常”举止证明,面对国际反恐局势的持续恶化'美国不得不调整反恐策略,由“硬反”退向“软反”。

——摘编自虞峻《“单极独霸”与美国战略利益的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调整反恐策略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7245/68464) 首页 上一页 27240 27241 27242 27243 27244 27245 27246 27247 27248 27249 2725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