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庙,除了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疊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草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B.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C.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D.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题型:单选题
难度:简单

16世纪20年代,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这一技术的应用

A. 推动欧洲海外殖民扩张

B. 改变欧洲海战的性质

C. 导致欧洲封建制度解体

D. 促使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 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 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 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 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据此可知古希腊

A. 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

B. 推崇人文主义精神

C. 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

D. 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法国学者毕仰高认为人民大众之所以支持共产党,“主要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和红军官兵的抗日活动,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

A. 独立自主    B. 实事求是    C. 自力更生    D. 群众路线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1866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至1890年,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B. 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C. 国外消费市场的扩大

D.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下图是刊登在《申报》上的某商品广告。这则广告反映了

A. 解放东北引发民众对中共的拥护

B. 民众对民族战争胜利期待的心理

C. 国人抵制外货支持国货的时代感

D. 商品销售中蕴含爱国御侮的思想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甲午战争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一时期兴办女学

A. 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B. 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 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

D. 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录取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卷种

涉及地区

录取比例

南卷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55%

北卷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35%

中卷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10%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A. 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C. 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 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896/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891 24892 24893 24894 24895 24896 24897 24898 24899 24900 2490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