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14分)
图17 孔子讲学图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1)根据图17和文字材料并所学,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2)在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5分)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5分)
|
|||||||||||||||||
民主化的进程是反对专制、争取公民权利的斗争历程。(19分)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要求取消一切镇压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等项自由的反动法令,使人民获得充分的自由权利……等等,而要做到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要求立即取消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一个包括一切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物在内的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的临时的中央政府。”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 一位学者指出:“从民主政治的形式上看,目前我国至少有两种形式的民主,一是我们熟悉的选举民主,二是协商民主。我国选举民主具有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自发秩序,相结合的双重特征,二者相辅相成。……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中还具有浓厚的协商民主特征,协商民主早就存在,但在民主形式上是一种新的归纳。” (1)图反映出克里斯提尼什么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有哪些作用?(4分) (2)结合材料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怎样的发展?(4分) (3)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的政治主张?为实现这一主张,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政治斗争?(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有哪些发展?(5分)
|
|
文明指社会的一种进步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势。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19分) 图铁犁铧 图牛尊 (1)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根据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3分) (3)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结构的内容及其特点。(6分)
图 北宋都城城市布局 (3)城市的繁荣是两宋时期中华文明出现新的因素。根据图和文字材料,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5分) (4)近代,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中华文明发生嬗变,中华文明中更多地容纳、吸收了西方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年至1919年,中华文明在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方面取得了哪些发展?(5分)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时代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力量,纵观1840年至今的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经历了四个阶段:救亡—强国—富民—和平崛起。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强国代替救亡成为新时代的主题;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由强国转向富民;进入21世纪,时代主题又从富民走向了和平崛起。” ——《国民大师之死·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同道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1) “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救亡”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救亡”的方式和重大历史事件。(12分) (2)“强国”时代,新中国最杰出的科技成就是什么?(4分) (3)为什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使“富民”成为时代的主题?(4分) (4)进入21世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崛起”,你认为中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12分)
|
|
近一个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革命”变为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32分) 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历史充分体现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14分)
(2)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虽然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发生,但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方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住。 依据材料分析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原因。(6分)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说明我国是如何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12分)
|
|||||||||||||
城市化是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回答以下问题。(16分) 英国是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人口就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 (1)简要说明16世纪以来促使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6分)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现代工业矿冶业的发展,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结合材料分析推进中国近代历史上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建国以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看是非常缓慢的。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
|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盼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问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材料二 (看图) 材料三 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圆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幕;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舒曼计划》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原因。(9分)
|
|
阅读下列材料:(32分) 材料一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摘自《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二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的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摘自杜鲁门《关于日本问题在国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45年3月,美日签定《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摘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请回答: ⑴ 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6分)
⑵ 材料一所说的“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
⑶ 材料二所说的“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是什么意思?“俄国人”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杜鲁门给予的“机会”吗?为什么?(8分)
⑷ 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恶劣影响何在?(6分)
⑸ 材料三所说的“防区”实际上是什么?美国为建立这一“防区”进行过什么战争?(6分)
|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历史学说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树木、河流、冰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二 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的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边际。这土壤纤细犹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运转,堆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因为黄土的纤细,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的犁及锄。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 材料三 明末各地受灾情况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功,上千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1)材料一表明了怎样的主要观点?(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首先在关中地区的原因。(6分) (3)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亡的关系。(8分) (4)崇祯皇帝认为明亡与天咎相关,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2分)
|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亡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2年底经营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有82家,网点2000多个,中介机构500多家;1992年起,建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批发市场以及交易所100多个,主要经营粮食、牲畜、食糖、蔬菜、金属、木材、石油、化工、机电、煤炭等大宗商品 材料五: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 (1)结合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3)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4分)。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6分) (5)根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