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60年美国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要求国际贸易中货币结算多样化

B. 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

C. 由于出现贸易逆差,要求实现浮动汇率

D.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19世纪学者基佐·巴克儿的文明史著作中常用“野蛮””停滞”“愚昧”“自夸”等词句来描述中国、印度、埃及等东方民族。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据是

A. 东方国家近代化起步晚

B. 东方世界在历史上长期滞后

C. 西方中心论思想影响

D. 西方大国沙文主义思潮的推行

 

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材料表明

A. 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

B. 商业风气渐开,经商观念逐渐形成

C. 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人口开始大量聚集

D. 知识逐步贬值,士人追名逐利

 

《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

A. 小农经济日益壮大

B.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官僚阶层手中

C. 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

D. 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

 

在美国主导下的所谓“南海仲裁”出台之后,中国政府再次阐明了非常明确的态度,不接受、不承认。但同时强调将继续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规定,依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该材料反映了

A. 国际法已成为美国推行对外扩张的工具

B. 中国政府对国际法的蔑视,注重维护自己核心利益

C. 南海仲裁是西方大国试图通过国际法公平解决主权争}义的尝试

D. 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对话代替对抗解决国际争端

 

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①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②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 国民党军队整体上积极抗战

B. 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

C. 国民党军队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D. 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替代方案”是指

A. 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 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

C. 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 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

 

(题文)“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 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 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 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有人说:“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来说是推动,对欧美来说是利益,对亚非拉来说是灾难和机遇。”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价世界市场的?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材料一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领域

表现

服饰

长袍马褂、①________、旗袍、西装

餐饮

中餐与②________

交通工具

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③________

通讯工具

邮政通信、④________、电话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

相得益彰。

材料四 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将材料一中表格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3491/68464) 首页 上一页 23486 23487 23488 23489 23490 23491 23492 23493 23494 23495 2349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