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了

A. 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 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用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些现象共同体现了

A. 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 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

C. 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D. 民众的支持影响战争结局

 

(题文)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 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乡政府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自然村。行政村设村主任,自然村设村长,村主任和村长均由该地区的选民选举产生。据此可知,在中国

A. 基层民主选举受到各阶层的欢迎

B. 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 基层选举制成为基本的政治制度

D.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渊源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 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 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 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投打响后,日方量初仅以第3、第11师出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 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 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 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中国近代某宣言:“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据此判断该宣言是

A. 《北伐宣言》

B.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C. 《八一宣言》

D. 国民政府《自卫宣言》

 

(题文)《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这主要是因为

A. 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

B. 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

C. 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

D. 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3362/68464) 首页 上一页 23357 23358 23359 23360 23361 23362 23363 23364 23365 23366 2336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