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下图漫画题为《盟军终于征服了这条龙》。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A. 迫使清政府割让大片领土

B.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激发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 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 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D. 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的是

A. 扩大统治基础

B. 限制贵族权力

C. 维护平民利益

D. 保护私有财产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B.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C.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D.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恩泽贵族

B. 实现民族交融

C. 增加税收

D. 削弱王国势力

 

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JamesMadison

(1)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对政府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的。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

(2)参照示例,在图2和图3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

注:图1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图2为1945年8月毛泽东到达重庆;图3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示例图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三: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3)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材料四: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4)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材料一: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关于苏格拉底之死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

审判人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漫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三: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有何特点?材料二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问题?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后期一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民主政治是怎样不断发展完善的?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古今政治文明发展的看法。

 

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

A. 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

B. 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

C. 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

D. 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成立人民委员会

D.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39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394 21395 21396 21397 21398 21399 21400 21401 21402 21403 2140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