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B. 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C. 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D. 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西方主要大国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形成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主要是为了

A. 缓解“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C.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D.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这些举措

A. 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B.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C. 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

D. 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互联网    B. 轮船航运业

C. 电报业    D. 大众报业

 

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的侵略

C. 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民国初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A. 采煤业和运输业

B. 皮革业和卷烟业

C. 化工业和橡胶业

D. 纺织业和面粉业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D. 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B.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C. 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D. 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这表明洋务派认为

A. “求强”是“求富”的先决条件

B. “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

C. 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

D. 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10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104 21105 21106 21107 21108 21109 21110 21111 21112 21113 2111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