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洛克的国家观为l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卢梭的学说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两者的共同点是

A. 三权分立

B. 主权在民

C. 民主共和

D. 天赋人权

 

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稳定与逐步发展

B. 古代中国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C. 儒家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D.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 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 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 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

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A. 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 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 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D. 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简单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材料二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是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的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选自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依据图示任选一角度,自拟一个近现代中国政治文明演变特点的主题并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总统大选刚刚尘埃落定,美国的发展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政治、经济、外交等历史进程均有很强的国家特色。

材料一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地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以前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黄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国会的权力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美国发展的历程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题文)“对大多数人来讲,现实社会完全缺乏理想和希望,它沉溺于过时的自满,陶醉于物质与消费,”……精神空虚迷茫,处在异化的非人性发展状态”,其在艺术上突出表现为

A. 古典主义    B. 浪漫生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 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 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 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058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0583 20584 20585 20586 20587 20588 20589 20590 20591 20592 2059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