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并大量出口。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B. 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C. 中国传统农业的倒退    D. 中国逐渐论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超局面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在近代中国,这场运动“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合文化的尝试。”属于这场运动的企业是

A. 发昌机器厂

B. 汉阳铁厂

C. 大生纱厂

D. 沈阳机床厂

 

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是

A. 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 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C. 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D.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看法

A. 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B. 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

C. 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

D. 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要解决这种态势基本前提为

A. 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B. 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 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D. 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

A. 中国已经实现了近代化

B.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中国实力超过外国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9423/68464) 首页 上一页 19418 19419 19420 19421 19422 19423 19424 19425 19426 19427 1942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