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3° B.5° C.8° D.10° 2.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 A.②与③都处于暖温带 B.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 C.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D.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3.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⑤ D.④和⑤ 4.从地形和降水条件分析,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网格区是 A.① B.② C.④ D.⑤
|
|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山脉属于阶梯分界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盐碱化 D.沙尘暴 3.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减少 B.沿岸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C.植被较少 D.蒸发量增大
|
|
|
下图为沿某条经线的我国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B.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C.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2.图中①②③④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处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②处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C.③处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D.④处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
|
|
|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两地之间的山脉是 A.贺兰山 B.阴山 C.大巴山 D.秦岭 2.关于①、②两地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是草原,②地是森林 B.①地是半干旱地区,②地是半湿润地区 C.①地是落叶阔叶林,②地是常绿阔叶林 D.①地是中温带,②地是暖温带
|
|
|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自然村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该自然村等高线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该自然村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最冷月平均气温约10℃,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8℃;人口密度约550人/平方千米。 (1)该自然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是________ ,这里发展该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7分) (2)甲、乙、丙、丁四处中,一般情况下商店比较集中的是_ _ 处,理由是__ _。(3分)
|
|
|
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较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共14分)
(1)A、B两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2分)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____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3分) (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________的需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______的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____现象。(3分) (4)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保护城市环境,许多城市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上海市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所采取的措施是 ① , ② , ③ 。(6分)
|
|
|
结合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 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10月17日上午7点46分,美国人口达到3亿,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还有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1)、由图甲可以看出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由 所致,这种方式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 。(2分) (2)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积极的影响是( ) (2分) A.交通通达性提高 B.文化多样化 C.劳动力数量减少 D.自由活动空间增大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 、科技、 地区开放程度、 等。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试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释。(6分) (4)近年来.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向 地区迁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
|
|
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于2010年11月1日启动,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上海市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合以下三幅图回答相关问题(13分)
(1)、读图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的变化状况并结合所提供的图表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 (2)、读图2可知上海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年龄段是 ,并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经济的影响。(5分) (3)、据图2从人口的数量和年龄构成两方面分析目前上海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并提出建议。(4分)
|
|
|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2分)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____地。(2分)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4分)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2分)
|
|
|
下图示意的甲、乙 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