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国家与我国都相邻的是 ( ) A.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B.嗒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C.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D.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
|
非洲地形特点是 ( ) A.高原地形为主,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B.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西部沿海是平原 C.北部沿海是山脉,东部是高原和中部是盆地 D.平原、盆地地形为主,沙漠广泛分布
|
|
关于新加坡的正确叙述是 ( ) ①位于马来群岛上 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③经济主要靠对外贸易、航运,加工工业和旅游业收入 ④农业侧重高度机械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该图是一组海峡示意图,比例尺最小的是 ( )
|
|
读图,回答问题。 1.关于a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地的地理坐标是(70°W、30°S) B.a地在b地的东方 C.a、c两地的地方时相同 D.a地在d地的东北方 2.关于abcd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bcd四地的日期相同 B.abcd四地的钟点相同 C.由a到b是由西半球到了东半球 D.由c到d是由东半球到了西半球 3.6月22日,abcd四地中最早见到日出的是 ( ) A.a B.b C.c D.d
|
|
阅读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市人口资料,回答问题。 (20 分) 人口普查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意义重大,它可以了解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的空间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素质,为各级行政机构进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2010 年我国以 11 月 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由图 1 可见,2010 年与 2000年相比,上海市常住人口增加了大约 628 万,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增加了________万,常住人口比例增加了约 37.51%。与全国同期相比,上海的人口增速显得特别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 2 可见,2010 年上海市 65 岁以上人口已超过____%,说明上海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 这一问题对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由图 2 可见,上海市 2010 年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较 2000 年略有_________,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 3 反映出中心城区和郊区人口的变化,近十年来中心城区人口______________,郊区人口________,这一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反映上海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________阶段。
|
|
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以下各题。(20分) (1)根据表中提供的相关数据,在下边的坐标系图中画出1920-2000年发达国家(用实线绘制)和发展中国家(用虚线绘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 (2)从你所绘制的折线图和所学地理知识,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各自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①起步 ;②城市化水平 ;③出现了 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①起步 ;②城市化水平 ;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 。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
|
|
(20分)读下表数据资料及乙图人口年龄构成图,回答:
(1)计算:甲组的总死亡率为 。 (2)乙组的人口构成与乙图中的哪一点比较接近 。 (3)按照各年龄组死亡率甲组比乙组 (高或低)。总人口死亡率甲组比乙组 (高或低)。 (4)产生上述反差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发达国家人口的死亡率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试分析原因。 (6)某些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过慢,可能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国家可以采取的人口政策有 、 。
|
||||||||||||||||||||||||||||
读英国伦敦城市地域发展示意图和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伦敦地区城市特点的是( ) ①城市占地面积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长; ③城市绿地增加; ④城市功能区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伦敦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 A.18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中前期 D.20世纪后期 3.20世纪中后期,伦敦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 B.城区人口老龄化,死亡率升高 C.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 D.经济危机导致市中心区经济的衰退
|
|
下图为“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 A.甲、丁 B.乙、丁 C.乙、丙 D.甲、丙 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