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厚度均匀
|
|
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 ) A.酸雨的形成 B.“磁暴”现象的产生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D.扬尘、沙暴天气的出现
|
|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但又是一颗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下列与地球上有生物存在无关的是( )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
|
探究式学习——野外考察。 济南市某中学的地理奥赛小组2012年利用暑假期间(6.22~7.1)进行了一次暑假野外考察(自天山北坡起始处到顶峰)。下面是他们进行地理野外观测的部分过程和结论,据此完成相关问题。 野外考察报告 考查题目:天山北坡的地理现象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通过野外考察,总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I考察准备: 选择野外观察路线和观察点、准备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天山垂直自然带图、请地理专家作科考指导。 附: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见图)。 (1)专家强调:“虽为夏季,此次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请帮助解释理由。(3分) II考察过程: 请对考察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小“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 (2)“活动1”: 当火车到达吐鲁番站后,老师买来了当地特产葡萄,提出:要想吃葡萄必须答对这个问题——吐鲁番葡萄为什么那么甜?(2分) (3)“活动2”: 当考察队员到达针叶林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什么?(3分) III研究结论: (4)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与他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甲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同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完全相同;而乙同学则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成因也不相同。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
|
学以致用。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阅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4分)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3分) (3)请你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5分)
|
|
读图分析。图中左图展现了某一时刻地球晨昏线的分布,右图为该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气压分布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4分) (2)据右图信息分别说出甲乙两地的气压性质,并分析甲地气压形成的原因。(4分) (3)描述海南岛该日的天气状况。(4分)
|
|
图说地理。解读图中信息,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关于该区域自然带,四位同学作了如下的判读: 甲同学:自然带A没有横贯大陆的原因是东部地势高。 乙同学:自然带B被誉为动物乐园。 丙同学:自然带D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丁同学:造成自然带A—B—C—D分布差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2)自然带C 处受低气压带控制,气候极其干旱。 (3)自然带B、D两处的气候形成都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
|
|
对号入座。地貌景观神奇美妙,千姿百态,宛如人工雕刻,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请将图10中四地的地貌景观与地区、形成原因对号入座。 ①黄河三角洲 ②云贵高原 ③夏威夷群岛 ④准噶尔盆地 A.流水化学溶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岩浆作用 D.风蚀作用
|
|
文转图、图转文、图图转换是突破地理学习瓶颈的一种途径。读图,完成题。 1.若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选项为图中各地之间水循环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完成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甲、乙为地球表面,则 A.甲处气温比乙处低 B.甲处气压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D.丙处气压比丁处高 2.若图示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为岩浆,乙为变质岩,则 A.丙代表沉积岩 B.丁代表岩浆岩 C.③代表变质作用 D.②代表重熔再生 3.若图示为表层大洋环流示意图,且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平分,则②处可能为 A.加利福尼亚寒流 B.日本暖流 C.西澳大利亚寒流 D.巴西暖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