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题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图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城镇发展 提供清洁能源 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工业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 地形、水源    B. 水源、地形

C. 土壤、光照    D. 热理、水源

2.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

A. 太阳能、水能    B. 风能、石油

C. 太阳能、石油    D. 水能、天然气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海南省,则阶段Ⅱ运量最大的季节是 (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 从非洲迁往西亚    B. 从北美迁往拉美

C. 从亚洲迁往拉美    D. 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 从河北流往河南    B. 从四川流往广东

C. 从新疆流往内地    D. 从湖北流往江西

 

读下表,分析回答小题。

甲、乙两地人口抽样调查表

(10 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的统计)

1.甲组人口死亡率是( )

A. 0.775%    B. 3.7%

C. 0.885%    D. 0.9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 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 各年龄段死亡率是甲组小于乙组,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组小于乙组

C. 所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都高于发达国家

D. 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     B.     C.     D.

2.关于① ② ③ ④ 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 ①  位于西半球    B. ②  位于低纬度

C. ③  位于大西洋    D. ④  位于南温带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左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右下图沼泽景观图。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 500 万(2009 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 640 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 540 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 15 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 16 千米。左图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右图为对应的气候资料(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据图简述该国气候特征。

 

(2)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3)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短缺资源不足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共419098条记录 当前(16264/41910) 首页 上一页 16259 16260 16261 16262 16263 16264 16265 16266 16267 16268 1626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