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题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中国承诺,到2030年碳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

A. 部分岛屿消失    B. 冰川面积增大

C. 海洋面积缩小    D. 企鹅数量剧增

2.为达到我国碳强度降低的目标,最有效的措施是

A. 提高森林覆盖率    B. 扩大油气进口

C. 积极开发新能源    D. 降低GDP增幅

 

下图为某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外力作用是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溶蚀作用    D. 风化作用

2.能正确反映此外力作用过程的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乙→丙→甲→丁    D. 丙→甲→丁→乙

3.下列地区中,该外力作用表现最明显的是

A. 非洲刚果盆地    B. 我国西北地区

C. 我国黄土高原    D. 我国南方地区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B.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C. 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D. 乙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2.和丙处成因相同,形成的地形区是

A. 阿尔卑斯山脉    B. 冰岛    C. 台湾岛    D. 喜马拉雅山脉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洋流

A. 是寒流,向南流    B. 是暖流,向南流

C. 是寒流,向北流    D. 是暖流,向北流

2.上述洋流

A. 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

B. 导致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C. 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

D. 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A. a増强 B. b增强 C. c减弱 D. d减弱

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A. 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 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 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 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A. 结冰期变短 B. 丰水期水位上升 C. 流量更加稳定 D. 结冰期变长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位于高压脊

B. ②③两地天气晴朗

C. ①、④两地的风向大致相同

D. ②地位于冷锋锋前,③地位于暖锋锋后

2.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     B.     C.     D.

3.下面气压变化,最可能是乙处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是

A.     B.     C.     D.

4.甲、乙两处天气系统比较,甲一定

A. 气温低    B. 风力大    C. 气压高    D. 降水多

 

下图中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P、Q两地西侧均为海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P地近地面的风向和常见的天气状况是

A. 东南风 降水季节差异明显    B. 西北风 气温年较差大

C. 东北风 天气晴朗    D. 西南风 气温日较差小

2.Q地的气候是

A. 热带草原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雨雪分界线是降雨与降雪(含雨夹雪)的界线。下图示意某年1月19~22日我国局部地区寒潮过境时雨雪分界线推进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雨雪分界线推进的天气系统是

①冷锋    ②暖锋    ③气旋    ④反气旋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右上图),可有效地防御冻害,其原理是

A. 阻挡地面辐射    B. 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 减弱大气逆辐射    D. 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B. 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 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现象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 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 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3.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 植被    B. 地形    C. 河流    D. 气候

 

共419098条记录 当前(10707/41910) 首页 上一页 10702 10703 10704 10705 10706 10707 10708 10709 10710 10711 1071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