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有人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比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也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这些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②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图书馆出现了,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挡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③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内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馆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可谓是对秦朝以来“焚书”的拯救了。 ④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从“石室”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之为“金匮”。 ⑤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俸禄是六百石米。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了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征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⑥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曾经采取过“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取缔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⑦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想想看也是,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除了政因素外,经济情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韩愈就曾经在自己的诗歌里这样描写过老朋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唐代末年,眉州的“孙家书楼”,藏书量在四川首屈一指;明朝范钦的天一阁,也是享誉古今天下闻名的“图书馆”。 (摘自刘绍义《古代图书馆》,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说明了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变化过程。 B. 书院与图书馆不能将其混为一谈是因为其目的和设置的差异。 C. 周代时保存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可以说是图书馆的雏形。 D. “孙家书楼”“天录阁”和“石渠阁”里的书籍都属于私人藏书。 2.文章认为汉代对图书馆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认为唐代以后私人藏书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哼”匠老梁 尚书华 ①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②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人长得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③后面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常遭到别人的不屑;他又不愿说话,不愿接触人,没事总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句。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④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急得局工会主席在全局职工中广泛纳贤。有人推荐老梁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见了面,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⑤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却根本不在意。他吩咐助手干的活,助手完成后他看不上,但他什么也不说,闷不声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给你看看。几次下来,助手服了,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工会主席乐得眉飞色舞,彩排那天把局党委书记请到了俱乐部,看完演出后,把老梁拽了过来,对书记说:这可是个大能人,是从林场挖来的大山参,宝贝呐!调文工团吧!书记意味深长地打量了一眼老梁,对工会主席说:就按你意见办。就这样,老梁调进了文工团。 ⑥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先后给文工团做了两把贝司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惊讶,直到今天都觉得神奇!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全国也没有几家乐器厂,有钱买不着货。乐队低音部力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贝司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俱乐部三楼的布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大家都知道他脾气倔,谁也不敢问他在干什么。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一把崭新的贝司大提琴交到团长面前时,团长顿时蒙了,以为是老梁有路子,托人买回了这个家什。团长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扔出俩字:做的。做的?谁做的?团长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瞅着他晃晃走远的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可真有你的! ⑦老梁渐渐有了名气,在意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局机关的干部都对他刮目相看。而老梁还是老梁,处人待物跟先前没有任何两样。 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也下达文件,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要求所属林业局各派一名能工巧匠参赛。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局工会主席把他请到办公室,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名次、影响等,好一番叮嘱。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 ⑨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展厅就设在厅招待所会议室。前来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仍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就不着面,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⑩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都没眨。 (11)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座漂亮的林场模型。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 (12)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老梁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 (13)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人们总会说,一个相貌不佳的人,靠过人的本事,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特招”加引号有特殊含义,暗示着老梁是因残疾获得特殊照顾进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老梁的形象。 B. 老梁手艺超群,但干活时不愿让别人看,怕被人偷学去,可见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那个时代少有的技术专利保护的意识。 C. 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老梁外表的缺陷,然后极力表现他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超技艺,呈现出既有悬念又有波澜的艺术效果。 D. 老梁赴省城参赛,受到报到处的人严格查问,虽是正常的审查制度,老梁却很生气,可见他性格中也有略显偏执的倔的一面。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梁调进文工团之后的事情。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这一句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1)文章以“‘哼’匠老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2)老梁的故事“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老梁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战国策》) (乙)上①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②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③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④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有苗:古部落名。③共、鲧、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均为劣臣。④望夷:秦朝宫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3)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B.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C.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D.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邹忌和魏徵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那是何等令人发①指( A fā B fà)的暴行!甲(A惨无人道B惨绝人寰)的侵略者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城,30余万同胞惨遭杀l②(A戮B戳)……·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然而,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使日本右翼上演了一场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无耻闹剧。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乙(A尽管B不管)日本右翼百般掩饰,历史的真相却不会磨灭。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坚决不让侵略暴行重现。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 ②处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 乙处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然而,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使日本右翼上演了一场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无耻闹剧。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B. 《答谢中书书》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C. 鲁迅的《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D. 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6)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上。(范仲淹《渔家傲》) (7)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
请以“假如我是________”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中心突出。
|
|
满足的人的衬衫 [意大利] 卡尔维诺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循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1.“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甲: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简单,不断重复,就是一次次去寻找满足的人的衬衫。在寻找中,找到的三个人依次是(1)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乙:才不是这样简单的重复呢!我发现每一次寻找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2)_________ ________ 2.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 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3.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一类人。 4.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 2.下列语句中的“之”与“国人道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闻而传之者 B. 宋之丁氏 C.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 闻之于宋君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2)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从文中得出的启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B.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C. 语言表达很重要,学会巧妙使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D. 对于流言,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
|
七年级一班正举行课本剧演出活动。请你根据剧情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下面两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第三个节目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演出结束…… 串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欣赏第四个节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由第二组同学演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