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名句默写。

古诗中的写景名句比比皆是。王绩用“树树皆秋色,①________”简笔勾勒出山景的萧瑟与寂寞(《野望》);崔颢《黄鹤楼》颈联②“________________。”写景历来被人称道;李清照则在《渔家傲》中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③________________。”

 

综合运用。

某校初二年级开展“关注语文”的调查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

(关注一)只背经典有局限

现象:小强同学在小学时就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但谈起现在的语文学习,他还是一头雾水。

语文学习涉及听说读写各方面,背诵国学经典并不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万能钥匙。

对策:语文学习要       

(关注二)   

现象:进入初二,丽丽同学天天在语文的题海中拼搏,可是语文成绩仍然徘徊不前。

大量重复的练习会让人身心疲惫,提高语文成绩不能盲目做题。

对策:语文练习要适度、得法。

(1)给“关注一”写出一条对策:       

(2)给“关注二”拟定一个标题(限7个字):   

(3)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班委会决定去采访本校九年级语文学习之星娜娜学姐,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下列对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常识解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立木、尾生抱柱、一诺千金、烽火戏诸侯”都是中国古人诚信守信的故事。

B.《史记》中“世家”是用来记述名臣的,周亚夫是汉代名将,所以记录在世家中。

C.“坚定的信仰,是长征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这句话的主语中心语是“信仰”。

D.“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喜欢挑战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这句话的主干是“时刻是享受。”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考察表明,塔里木地区有非常长的聚水期。

②早在30万年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还是连在一起的大海,后来这里的地壳逐渐抬升。

③这一时期一直持续了数万年,使得塔里木地区积聚了大量地下水。

④但还是个湿润地带,降水比较丰富,草原、沼泽密布。

⑤为什么塔里木盆地地下会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库呢?

A. ①③②④⑤    B. ⑤①②④③    C. ⑤②①④③    D. ①⑤②④③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日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B.林老师的课不仅让在后排观摩的老师们受益匪浅,而且牢牢地吸引了全班学生。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看到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翠绿的手掌时,我不禁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海啸到来时,很多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完全没有察觉到灾难的来临。

B.拙政园内,花树俯仰生姿,蜂蝶轻飞曼舞。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C.现在,诈骗的手段是层出不穷,而且诈骗手法别具匠心,令人防不胜防。

D.时间真如行云流水,还记得刚入初中时的豪言壮语,转眼间,初二学年已过去一半。

 

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维(qiān)  喧嚣  藏污纳gòu)   旁逸斜出

B.令(zhào)  婆娑  春寒料xiào)  重峦叠障

C.)   题跋  无消息(yǎo)   筋疲力尽

D.榭(xuān)  狼籍  舻相接(zhóu)  潜滋暗长

 

题目二:

我们仰慕古圣先贤,追寻他们的济世情怀;我们崇拜英雄伟人,追寻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感恩父母师友,追寻他们的感人一幕……生活中,这些有着优秀品质的人影响并帮助着我们。

请以“追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果选择题目一,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题目一:

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果选择题目一,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象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象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象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

“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啦?”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注释)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柈:bàn,大块木柴。

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

(1)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2)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

 

 

3.仔细揣摩结尾画线的语句,作者萧红的“愧”和“羞恨”是否打动了你,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4104/24158) 首页 上一页 4099 4100 4101 4102 4103 4104 4105 4106 4107 4108 410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