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公问其故/故逐之 B.战于长勺/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D.忠之属也/忠志之士望身于外也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
|
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续写两组句子,形成排比句,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4分)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 。
|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将“获胜”改为“胜负”) B. 为搞好百年校庆,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在“校庆”后加“活动”) C.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 在阅读名著中,使我们能够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去掉“在……中”)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构思新颖、匠心独运、情节起伏跌宕,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B.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磁湖沿岸,繁花似锦,绿柳如烟,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D.近阶段,毒生姜、铬大米、毒淀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令公众惴惴不安。
|
|
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4分) (1)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yōng lù( )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2)听说他在那边ò( )过一个时期,可是你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3)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kè jìn zhí shǒu ( )。 (4)“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 shēn dì gù ( )。
|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句1分,共10分)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 5.《出师表》反映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附加题 名著阅读(10分) (A) (B) 小小的花, 母亲呵! 也想抬起头来, 天上的风雨来了, 感谢春光的爱——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然而深厚的恩慈, 心中的风雨来了, 反使她终于沉默。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 1.这两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3分) 2.这两首诗抒发感情的方法有什么不同?(3分) 3.诗集《繁星》、《春水》的名字的内涵是什么?(4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是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领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上成熟……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
(17分) 另一种慈善 王育琨 ①什么是慈善?李连杰的慈善,陈光标的慈善,崔永元的慈善,李亚鹏、王菲的慈善,陈坤、韩红的慈善,刘汉的慈善……慈善异彩纷呈,而真正让我对慈善的本质有点感觉的,却是一名17岁的藏族少年。 ②一次,我们一行6人去穿越西藏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的无人区,随队的有12个藏族背夫,其中有两个拿着大砍刀,在无路的地方生生辟出路来。17岁的贡觉吐旦也是背夫中的一个。藏族背夫们各背两个大包,我们都挎一个小腰包。 ③一天早起后﹐我们来了一个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后来到一个陡峭的大坡,坡长有近2000米,坡度有70度,这是考验人的耐力和体力的路段,每迈一步出去都需要力气。终于登顶了,我往下一看,一个山友落在了200米开外的后边,正在那里跟内心的恐惧搏斗,颤抖着迈不开步。 ④我看着他哆哆嗦嗦的样子,于心不忍,想下去接应他。一回头,贡觉吐旦就站在我旁边,我问:“贡觉,要不要下去接应他一下?”我期待贡觉吐旦的赞同,没想到,贡觉却抱着胳膊看着爬坡的山友说: ⑤“大家都是一条命,都是来锻炼的,他要想走出去,只能靠他自己的生命力。” ⑥哼,不听我的话,还要给我上生命力的课,贡觉的冷淡让我侧目。 ⑦两个小时后,那个山友上来了。我为没有下去接应他而感到有点不自然。谁知道,他上来以后竟然是那样高兴,一个箭步冲向我,紧紧地抱着我,然后又热烈地拥抱背夫,那种狂喜,很有点他是宇宙之王的感觉。 ⑧看着这个山友的狂喜,我像被雷劈了一下,僵在那里了。回过头来想贡觉吐旦的话,不由得从心底对这个少年充满了敬意。是的,在布满原始森林的大山里,在大自然的严峻环境里,任何财富、名位、权力都无足轻重。在这里只崇尚鲜活、顽强的生命力! ⑨贡觉拒绝下去接应这个山友,传递着一种大善。首先,他的生活信条是: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自立立人,无依出人才,困难、压力不过是对你人格的一种磨砺。 ⑩其次,他还有着恭敬心,知道山友跑了这么远而来,是为了磨炼自己,他尊重山友的人格,不能一味去显示自以为是的爱,而断送了他人狂喜的机会。
(选自《读者》2013年第15期 有改动) 1.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看着这个山友的狂喜,我像被雷劈了一下,僵在那里了。 (2)谁知道,他上来以后竟然是那样高兴,一个箭步冲向我,紧紧地抱着我,然后热烈地拥抱背夫,那种狂喜,很有点他是宇宙之王的感觉。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写“一天早起后﹐我们来了一个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后来到一个陡峭的大坡,坡长有近2000米,坡度有70度”,为下文山友的掉队做铺垫。 B.在布满原始森林的大山里,在大自然的严峻环境里,崇尚的是鲜活、顽强的生命力,财富、名位、权力无关紧要。 C.贡觉拒绝下去接应这个山友,不听我的话,还要给我上生命力的课,我觉得他是一个自私的人,所以对他侧目。 D.作者在文末才说出另一种慈善的真正含义,并呼吁人们做慈善时要有谦卑心和恭敬心。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大家都是一条命,都是来锻炼的,他要想走出去,只能靠他自己的生命力。”这句话的理解(4分) 4.“另一种慈善”在文中有哪些含义?(6分)
|
|
(10分) 五星级父亲 李慧慧 ①我工作单位的楼下是轮船售票处。 ②冬季的某一天,我加班到凌晨两点。走出单位大门的时候,我发现售票处外面的花坛边有一个人蜷缩着身子。起初,我以为是父亲来接我了:我家离单位较远,父亲担心我一个姑娘家晚上回家不安全,又怕我总是麻烦同事,于是遇到加夜班,父亲便早早地开着那辆破旧的拖拉机来接我。一同加班的同事开玩笑:“你的‘父亲牌宝马车’来接你了。”同事善意的玩笑我没什么不适,可父亲却怕开拖拉机来接我会让我在单位不好意思,于是,他偷偷地把拖拉机停在离单位稍远的地方,到了便打电话通知我。 ③花坛边的这个人一边打着哈欠,一边走过来急急地问道:“姑娘,售票处的门开了吗?”说话的不是父亲,是一位乘客。“你要买票吗?离开门还有四个多钟头呢!”我询问他并告知他开船的时间,建议他先回家去。候船室早晨六点以前是关门的,我经常看到买票的人提前几分钟来排队,但这么早的还是第一次遇见。看着眼前这个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我猜想:他是昨天晚上就待在这里的还是半夜从家里出来的? ④也许感觉到了冷,那人站起来跺跺脚搓搓手说:“我家不在这里。”听他的口音分明是本地人,或许家在外岛,没有回去的船了,所以才一直待在花坛边吧。我劝他先去附近的小旅馆住一晚,好好睡一觉,六点多的时候再来,我安慰他说:“不是周末,票不会太紧张的。” ⑤此时,他的手机响了,我听不到手机那头的话语,只听到我眼前的这个人断断续续地说着:“对,没船了……哪能呢……住在宾馆呢……真的,条件挺好的,真像五星级呢……是住了,真的真的……听听……我刚跟一位女服务员说话呢……”放下电话,他憨憨地对我一笑:“呵呵,让你见笑了,是我的女儿,刚上大学,送完她回来错过了末班船。”我笑笑,看他的穿着,住一晚宾馆应该还是消费得起吧,但不知什原因,他却选择在寒冷冬夜的屋外坐等。此时,我的手机也响了,父亲通知我他已经在附近等我了,我便匆匆地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人。 ⑥回家的路上,我跟父亲谈起了这个人。父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多数父亲都有这样的经历。”我转过头望着父亲,忽然想起多年前,我考取了外地一所高校,父亲陪我到学校报到的事情。那天,办完手续,父亲看我都整理好了,便想坐末班车回去。我见劝不住父亲,便想陪父亲到车站去。父亲拒绝说,陪他到校门口就行了。我依了父亲,只陪他到校门口,看着他坐上公交车。回到寝室,过了半个小时,室友丽的手机响了,是父亲打给我的,我非常诧异。那时我们家挺穷的,我读书的钱一半是借的,所以还没有手机,全校也只有家境富裕的个别同学有BP机、手机什么的。父亲说已经在汽车站了,买到票了,晚上就能坐车回去了,叫我别担心。 ⑦想到那年的事情,我忽然问父亲:“当年您是不是也像那个人一样待在汽车站一夜啊?”父亲疑惑地问:“你怎么知道这件事?”的确,父亲从未向我提及此事。 ⑧和父亲回到家,我从母亲嘴里求证了事情的真相:当年,父亲错过了最后一班长途车,但他怕我担心,就打了我同学的手机,说已经买好票了。其实因为没买到票,他连候车室也进不去,售票处关门后,想住小旅馆,又舍不得花钱,他就在售票处的台阶上坐了整整十个钟头。回到家后还对母亲撒谎说:“在一家旅馆住了一晚,虽然是小旅馆,看起来像五星级,服务态度相当好的。” ⑨若不是回到家后的父亲感冒严重母亲起了疑心,父亲才说了实话,否则,父亲是永远不会说出那天的实情。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2年第09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星级”父亲一方面指的是文中两位舍不得花钱住旅馆、露宿在外又怕家人担心而谎称自己住在五星级旅馆的父亲,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伟大父爱的赞美。 B.“我”的父亲是一个关爱女儿、体贴家人、老实敦厚、维护女儿面子、生活节俭的人。 C.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花坛边那位错过末班船的父亲。 D.文章第②自然段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描写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2.文章第⑨自然段“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一句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两位父亲为什么要对女儿撒谎?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吗?(4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