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芳草斜阳

    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那年我顶多五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竟不会说话。我非常想开口,可是,总像有什么堵住嗓子,无法出声。在苍茫的草原上,我就像一粒小黑点,整天无忧无虑、无声无息地玩耍着。一天,在大人们赶着羊群出去后,我独自一人离开帐篷,沿着一条小溪不知不觉地走远了。

    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溪流。溪水清洌,水草柔美,溪中砾石粒粒可数,草原上的神灵——金灿灿的太阳,在我的脑门上方宁静地照耀着。溪水流向何处?亮晶晶的波光诱惑着我走向远方,溪水里的五彩石、小虾米早已让我忘掉了一切。

    后来,走得倦了,我上了一个山岗。极目远眺,这才发现迷失了我的家园、我的兄长和亲爱的母亲。一阵忧急,我流下泪来,喉咙里发出了哭音。我开始往回走,可是,先前并不在意的溪涧岔道已经让我茫无头绪。

    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岗,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坡岭,徒劳的奔徙逐渐击溃了我的意志。那天特别漫长,中午时分,我在饥饿、惊吓与疲倦中睡着了,在一个小山岗上。

    黄昏时分,我醒了过来,触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阳凄迷。眼看雾霭降临,我一阵心悸,不自禁地在草原上狂奔不止:妈妈,你在哪里?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砾石啃咬着我的脚趾,草秸划破了我的脚掌,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我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亲。

    眼看斜阳一点点地退隐,我心急如焚,却又手足无措。我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一如一棵孤立无助的小草。柔风吹拂着我,余晖吻着我的泪水。我双眼望着太阳消隐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了“妈——妈——”。

    许多年以后,这一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有谁能相信,一个从来未曾说话的小孩子,能在瞬间之内从心灵深处爆发出那声至热至切的呼喊!

    就在那声呼喊之后,奇迹出现了。母亲出现在数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上。那正是夕阳消隐的方向。斜阳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打在草原上,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芳草,你能报偿得了母亲的三春晖吗?斜阳一如母亲,将她毕生的精力与关爱,倾注于儿女……从那以后,我居然能很顺利地说话了。我相信,那是灵魂的力量。

    十年后,母亲去世了,再十年后,我流落到远方。当我每次回归家中,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茔。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滩,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草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

1.本文饱含着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化用唐朝诗人孟郊的一句著名的诗句,请写出这句名句。                                                                                                                                                                           

2.一个从来不会说话的孩子在一次特殊经历后竟然能顺利说话了。作者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层层铺垫、层层深入,真实地描写了这一突变的几个过程。请概括叙述这几个过程。

3.第⑨自然段中“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请用四个短语描绘出风景中的主体形象。

答:①               ②                 ③                  ④            

4.文章结尾划横线的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横线上填写古诗句子。

1)请君暂上凌烟阁 ,                 。(李贺《南园》)

2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杨炯的《从军行》中“百夫长”泛指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                             的壮志豪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斥                             追赶

B.富人病                            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    多么

D.不复有               原来的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

B.不物喜

C.故临崩寄臣大事

D塞忠谏之路

3.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B、“俯而学”即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仰而思”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C、学习要将“俯而学”与“仰而思”有机结合起来,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D、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的观点意在证明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B、引用毛泽东的名言是为了说明知识越丰富,学养愈丰厚,就越能做好本职工作。

C、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不善于读思结合就会照本宣科招致失败。

D、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结合客观实际,深思熟虑,才能有建树。

3.下面事例可以用来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是(   )

A、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家人也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只想睡觉,他想到一个办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刺大腿,使自己清醒过来,再坚持读书。

B、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他想到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凿一个洞,让隔壁家的蜡烛光透过来,常常学到深夜,就这样,匡衡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通过不懈努力,成为西汉著名的学者。

C、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它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他又多次阅读这本书,他还谦虚的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D、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少年时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他觉得太有意思了。于是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了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没有云彩,他就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他不断学习,观察,思考着。后来,他终于确认了那四句诗里的描述不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原文最衔接的一句是(   )

《毛诗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中心内容是阐述诗歌与封建政教的关系。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妻,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因为诗歌具有感染的力量,所以是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政教的有力工具。

A、它认为诗歌不仅是社会治乱,政教得失的反映,而且反过来可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

B、它认为诗歌不仅是政教得失、社会治乱的反映,而且反过来可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

C、它认为诗歌不仅能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而且能反映社会治乱,民生苦乐。

D、它认为由于诗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故而封建统治者都要用它来维护封建统治和秩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探究成功者的足迹,大多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教育。

B、为了防止数目造成的危害,园林工人逐一对公共场所、公园、广场、街道的树木进行排查。

C、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D、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一切能激发生机的思想都是美好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私,它能使生命的泉水变得浑浊而       ,它能使心灵的天空变得狭窄而      ,它能使理想的星辰变得昏暗而      。努力激发你心中的光明和力量,激发那无私的爱和奉献的喜悦。

A、枯竭    模糊    阴暗    B、模糊    枯竭    阴暗

C、枯竭    阴暗    模糊    D、阴暗    模糊    枯竭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

A、澎pài然(yǎn繁(rǒng) 举世目(zhǔ)

B、羞nǎn守(mò)母(jiào)  循规蹈jū)

C动(xī) 虚wàng)蹒shān)  流光彩(yì)

D然(àn烧(bèi亲(gōng)一莫展(chóu

 

 

草书大王

张丞相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⑤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⑥其侄曰:“汝胡⑦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熟:仔细。⑥诟(gòu):责骂。⑦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张丞相草书而不工  (              )

2所书问曰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虽有嘉肴(11分)

虽有嘉,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虽有肴(     )              (2)不知其也(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学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20380/24158) 首页 上一页 20375 20376 20377 20378 20379 20380 20381 20382 20383 20384 2038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