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D是动滑轮,配重A的底面积为5×10﹣2m2,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P0为2×104Pa,杠杆EH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到,OE:OH=2:5,此人受到的重力为600N,他通过细绳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T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对地面的压力为F1,配重A对地面的压力为FA′1,配重A受到的拉力为TA1,配重A对地面的压强P1为6×103Pa;他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T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对地面的压力为F2,配重A对地面的压力为FA2,配重A对地面受到的拉力为TA2时,配重A对地面的压强P2为4×103Pa,已知F1:F2=20:19,杠杆EH、细绳的质量及摩擦均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配重A受到的重力GA为1000N B.拉力TA1为750N C.拉力TA2为800N D.动滑轮D受到的重力GD为100N
|
|
建造鹦鹉洲长江大桥时,一个静止在江底实心圆柱体(设江底是水平的),其上表面离水面深度为h,图甲是所使用的起吊装置(图中未画出)现用一根粗细和重力不计钢缆绳,将该物体从水底竖直向上拉,直至完全拉出水面,在整个拉动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匀速运动,并保持0.2m/s的速度不变,图乙是钢缆绳把圆柱体从江底拉出水面的过程中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的图象(取江水密度为ρ=1.0g/cm3,g=10N/k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圆柱体的高度为2m B.该圆柱体的密度为2g/cm3 C.该圆柱体静止在江底,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6×104Pa D.该圆柱体静止在江底,钢缆绳还没有向上拉时圆柱体对江底的压强是2×104Pa
|
|
某运动员做蹦极运动,如图甲所示,从高处O点开始下落,A点是具有弹性的绳子的自由长度,在B点运动员所受弹力恰好等于重力,C点是第一次下落到达的最低点,运动员所受具有弹性的绳子的弹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蹦极过程视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对于运动员离开跳台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的动能一直在增加 B.运动员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运动员通过A点后,绳子具有弹势能 D.运动员到C点时,他的动能最大
|
|
小东制作了如图的潜水艇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潜艇模型是通过改变潜艇的重力实现潜艇沉浮的 B.向内推注射器活塞,水会被压入试管中,可实现潜艇下沉 C.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试管内水量适当时,可实现潜艇悬浮 D.潜艇模型的试管上缠绕些铁丝可保持试管稳定
|
|
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把两支完全相同的密度计分别放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密度计静止时,两种液体的深度相同,如图所示,甲、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密度计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 ) A.p甲<p乙 F甲=F乙 B.p甲<p乙 F甲>F乙 C.p甲>p乙 F甲=F乙 D.p甲>p乙 F甲<F乙
|
|
骑自行车上一个陡坡时,有经验的同学会沿S型路线骑行,他这样做是为了( ) A.缩短上坡过程中所走的路程 B.减少上坡过程中所做的功 C.减小上坡过程中所施加的力 D.缩短上坡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
|
在“探究物体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次实验,让铁球同一斜面某处由静止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铁球与纸盒在水平面上共同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下列有关实验的过程及分析正确的是( ) A.要探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应选用乙、丙两图 B.选用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C.这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纸盒被撞击后所移动的距离来比较动能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 D.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应保持铁球达到水平面时初速度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控制手对铁球的推力的大小恒定
|
|
小红同学假期参观了三峡工程,如图是她坐船从上游往下游行驶,通过船闸的四幅图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船行驶到上游闸门C时,打开闸门C船即可进入闸室 B.船从闸室进入下游时,打开阀门B,下游与上游构成一个连通器 C.船从上游往下游行驶过程的顺序是甲、丁、乙、丙 D.若小红坐的轮船由长江继续驶向大海,这艘轮船所受的浮力变大
|
|
如图所示,甲是电工上水泥杆的情景图,乙是电工上水泥杆用的脚扣示意图.脚扣由一根钢条做成约 A.脚扣可等效为一个杠杆,A是支点 B.在A、B处绑上橡皮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C.脚踏板做得宽而大是为了减小脚受到的压强 D.A、B间有一定高度差是为了减小脚扣对水泥杆的压力
|
|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 A.20N B.25N C.30N D.35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