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做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有时需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完成.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此过程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A.由红色变成蓝色 B.由蓝色变成红色 C.由红色变成无色 D.由无色变成红色 |
|
|
实验室从海藻中提取碘,有如下化学反应:2NaI+Cl2═2NaCl+I2,这一反应所属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 |
|
|
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下列做法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是( ) A.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 C.食盐腌渍蔬菜、鱼、肉等 D.用袋装生石灰作饼干类食品的干燥剂 |
|
|
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融化 B.黄瓜榨汁 C.菜刀生锈 D.玻璃破碎 |
|
为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钠(Na2CO3)固体的质量分数,向盛有12g 该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碳酸钠完全反应.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请根据要求回答:
(2)请计算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
|||||||||||||||
|
如图是“△△牌发酵粉”的部分信息,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完成相应填空): 查阅资料: (1)发酵粉能够使面团松软、发泡是因为发酵粉产生了CO2所致; (2)酒石酸是一种易溶解于水的固体有机酸; (3)Na2CO3受热不分解. 提出问题: NaHCO3在发酵粉加水或加热时如何产生CO2? 猜想: 甲:… 乙:酒石酸与NaHCO3在溶液中反应产生CO2 丙:NaHCO3加热产生CO2 试验探究: (1)小明同学取少量NaHCO3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甲,则猜想甲是 . 小明又将酒石酸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产生了CO2,从而验证了 猜想乙,说明了NaHCO3具有的性质之一是 ; (2)小英同学为探究猜想丙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英另取适量NaHCO3粉末加入a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生成,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持续加热直至两支试管均不再发生变化时,发现a试管中仍残留有较多白色固体粉末,向该粉末中滴加稀盐酸,有CO2产生,说明该粉末是 . 小结: NaHCO3在发酵粉中产生CO2的条件是 ; NaHCO3受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
|
|
某同学为了研究竹子里面气体的成分,做了如下实验: (1)他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连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 法(实验室收集气体方法)收集到了甲、乙两瓶气体. (2)将盛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放入甲瓶中,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聚焦,使红磷燃烧,瓶内充满了白烟,冷却后,将甲瓶倒置放入水中,松开夹子,结果流入的水占瓶子容积的 .这个实验说明竹子里肯定含有的气体是 . (3)往乙瓶中倒入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竹子里的气体肯定有的气体是 . (4)重复上述实验,通过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中气体的含量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有 .
|
|
|
学完溶液知识后,小松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 (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碳酸钙不能溶于水,也不能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和______有关. (2)除(1)中的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______有关. 小松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2)中假设时,在选择了溶质和溶剂种类的前提下,你认为在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 (3)一天,小松不小心将碘酒洒到衣服上,他妈妈立即用水和洗洁净清洗衣服,但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些斑点,还是小松给妈妈出了个好主意.你认为小松采用的方法是______;这种方法和用洗洁净除油污的方法比较,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______. |
|
|
铜和铁是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 (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铁生锈的条件是 ;铜表面也容易生成绿色铜绿,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其组成元素有 种. (3)老师用生锈的铜片,铁粉和稀硫酸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 ①紫红色固体C的化学式为 ; ②写出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碳和某些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可用图表示(图中“X”是一种有机物).请根据图示关系写出符合以下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①化合反应 ; ②分解反应 ; ③由X转化为CO2的反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