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试题
中小学生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很多有害的挥发性物质,二氯甲烷(CH2Cl2)就是其中的一种,吸入后会引起慢性中毒,下列关于二氯甲烷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氯甲烷由甲烷和氯气组成
B.二氯甲烷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
C.一个二氯甲烷分子由一个甲烷分子和二个氯原子构成
D.一个二氯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和二个氯原子构成
我们日常食用的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 )
A.碘原子
B.碘离子
C.碘元素
D.碘分子
2010年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电力短缺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加强开发核能.据悉,我国收购德国的一所钚提炼厂,用于加强核发电能力.钚为一种放射性元素,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4,核电荷数为94,则它的中子数为( )
A.94
B.244
C.160
D.150
化学反应往往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阻止反应的进行.如图所反映的措施中,能加快其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manfen5.com 满分网
铁门表面喷漆
B.manfen5.com 满分网
冰箱保存食物
C.manfen5.com 满分网
扇子扇煤炉火
D.manfen5.com 满分网
烤焦的电线杆底部
下列选项不会加剧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是( )
A.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燃烧煤
C.使用氟里昂作制冷剂
D.燃放烟花爆竹
下列所述内容涉及的变化中有一项与其它不同,它是( )
A.家里衣柜中使用的卫生球会越来越小
B.冰箱除味剂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它的有效成分是活性炭)
C.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以CCl4为原料制取了纳米级的金刚石
D.军事上常使用石墨炸弹破坏敌方的电力设施
我县西田各庄镇西智地区山上含有大量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某学校课外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首先称取50g该地区的石灰石样品,然后将150mL的稀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余杂质均不与盐酸反应)进行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如下:
稀盐酸的体积第一次30mL第二次30mL第三次30mL第四次30mL第五次30mL
剩余固体质量40.0gX20.0g10.0g5.0g
(1)X=______g;
(2)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若把该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收集起来,共有多少L?(①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为1.977g/L,②要写出计算过程)
某药厂生产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如右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式:C12H22O14Zn
含锌量:每支口服液含锌 mg
××制药厂
(1)葡萄糖酸锌是由______种元素组成;其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每支口服液含葡萄糖酸锌45.5mg,请你计算标签中每支口服液含锌元素的质量为______mg.
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用一个集气瓶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它为什么会熄灭呢?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甲同学猜想: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它熄灭了;
乙同学猜想:蜡烛燃烧后,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导致了蜡烛熄灭;
丙同学猜想:甲、乙两位同学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两人的猜想都有道理;
丁同学猜想:______
[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是40℃;②生石灰(CaO)与水发生化学
反应:CaO+H2OCa(OH)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设计]大家激烈地讨论,很难达成一致.于是丁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
1.取一小块白磷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集气瓶内,点燃蜡烛,塞紧胶塞,观察现象.燃烧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蜡烛燃烧需满足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着火点
______
丁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2.待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立即关闭活塞,观察现象.铝盒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的同时产生了白烟.白磷燃烧满足的条件与蜡烛燃烧的条件相同,白磷燃烧的方程式:______
 2P2O5
manfen5.com 满分网
按要求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现象:______;产生该现象的 原因是:______
(2)如图所示,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完成方程式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共654669条记录 当前(38441/65467) 首页 上一页 38436 38437 38438 38439 38440 38441 38442 38443 38444 38445 3844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