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热点热题2(物价控制,保障民生)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近期召开...

热点热题2(物价控制,保障民生)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2017年楼市发展新动向。

   材料一:2016年全国多地房价出现非理性上涨,部分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一度迅猛上涨。有专家指出,房价出现非理性上涨与巨额资金涌入楼市直接相关,与货币、信贷政策的宽松有直接关系。部分房地产商捂盘惜售,待价而沽,部分购房者投机炒房,推升房价。楼市存在一哄而上的资产泡沫风险,对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平稳发展不利。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失灵问题。如果继续放任不管,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质量。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炒房行为将严格受限。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合理性。

 

①“房子是用来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住房属于居民最基本的耐用消费品,功能是居住,基本属性不是投资品,不是用于投资和投机赚钱的工具。 ②“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因为市场调节有其弊端和缺陷。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导致房地产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捂盘惜售,部分购房者趁机投机炒房,共推房价非理性上涨;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导致购房者一哄而购、多购,助推房价飙升;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导致房地产市场风险剧增。 ③如果任凭房子炒来炒去,其后果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中央做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是合理的。 【解析】 此题以我国房地产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一,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两角度进行分析。“房子是用来住的”可用商品的基本属性知识进行论述;“不是用来炒的”可用市场调节的弊端的知识进行论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017年秋季,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

材料一:“部编本”语文教材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材格外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选文数量明显增加且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均有收录。古诗词中有洋溢爱国热情的《过零丁洋》、歌颂慈母之爱的《游之吟》,表达珍爱劳动之情的《悯农》等;文言文中有儒家经典《<论语>十二章》《愚公移山》等。还增设了楹联、成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教材收录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为人民服务》《朱德的扁担》,还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如高尔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

材料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传统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都是“先拼音,后识字”的编排,“部编本”语文教材却是“先识字,后拼音”。这样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从学习汉字入手,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和对学习的心理预期。相对于承载中华文化的汉字,拼音带有明显的异域色彩。“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表示:“要的就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让他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

(1)“部编本”语文教材是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重要教育载体,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3)很多汉字是象形表意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请你任意选择两个汉字,分别从该字的“形”与“义”中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查看答案

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和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活动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关于人工智能取代就业的说法层出不穷。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不同“任务”组成的一个职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但人工智能不是直接替代职业岗位,而是替代工作内容,并且人工智能改变工作范式也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必然经历产业、消费升级引领就业升级,让一些“低端”的不安全的就业岗位消失。可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重要的是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措施。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知识,说明劳动者如何“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车之四轮,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傲立世界的底气、敢于解万难的豪气,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正如习近平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1)我们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说明文化自信与其它“三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为了“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贡献了他一生最后的岁月,奉献了一一生的智慧。FAST最终建成了,他成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莫基石,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幸献”的精神,会深深地影响更多年轻的科学家。这说明

①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起决定作用

②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③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④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①不妄自菲薄,要满怀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

②甘于平凡,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和他人一样中富精彩

③环境的优劣,是影响个人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

④面对困难,要培养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