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隆重的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1万多人汇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惨遭日军杀害的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80年前,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日本侵略者这一反人类罪行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十分黑暗的一页。80年后,侵略者的铁蹄虽然早被碾碎,但那段历史却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记忆。

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竭力篡改侵略历史,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1)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重大意义。

(2)“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迀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3)请就如何促进中学生“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1)①举办公祭仪式,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彰显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 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④为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说的多么冠冕堂皇,一切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言论,都是违背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言论,经不起事实检验。 (3)组织中学生深入学习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事实;组织中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解析】本题以我国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为背景材料,分别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真理”的有关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重大意义,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重大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首先从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还可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回答。 (2)“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真理”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具体考生角度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从真理的含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角度来分析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3)本题请考生就如何促进中学生“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提出两条具体建议,本题比较开放,考生只要围绕如何促进中学生“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这一主题,提出两条具体建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智慧支持、精神激励和文化滋养。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马庄村演绎出激活文化元素、实现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改革开放走过的第一个 10 年,马庄村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头脑空虚、思想混乱等问题随之而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挖掘村庄历史和民俗、非遗中药香包 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修建综合性农家乐体验中心,焕发经济活力。追寻民间文化的 思想价值,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焕发家风、乡风文明风尚。举办科学 文化知识讲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丰富多彩,集体经济蓬勃发展,马庄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被誉为“华夏文明一枝花”。

(1)激活文化元素是马庄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阐述。 

(2)运用矛盾特殊性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马庄村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是如何实现 华丽转身的。

(3)某班级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假如你是该班 同学,请就此活动提出两种可行的探究途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有“人无信而不立”“一言不实,百事皆虚”等大量名言佳话传世。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014年,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出台。2016年,又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首届全国“诚信之星”李江福从事建筑业30年来,先后带过的农民工达14万余人次,没有拖欠过工人一分钱;对工程的每一个部位、施工的每一道工序都亲自查验把关,从不允许偷工减料,质量不合格的工序坚决返工重来。他说,“在我心目中,诚信比生命更要。”“讲诚信不吃亏,诚信给我带来了市场,也带来了朋友,使企业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凭着良心,李江福筑起千栋“诚信大厦”,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等160多个奖项书写着他付出的回报。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弘扬诚信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并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讲诚信不吃亏的认识。 

(3)请就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查看答案

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称之为红船精神。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红船精神本身蕴涵的厚重历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远大奋斗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我们要在新的时代实现新的目标,就要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旗帜,就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学习践行“红船精神”。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红船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相一致的意义

(2)“革命理想高于天”。据此,有人认为:高举旗帜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请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评析这一观点

(3)我们回顾建党历史,弘扬红船精神,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请你为弘扬红船精神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每条标语的字数控制在15个字以内)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习近平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倡导文明乡风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3)请你为乡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活动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习近平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倡导文明乡风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3)请你为乡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活动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