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到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文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随着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

脱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国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文化小康工作“短板”不断补齐。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劳动人民实践基础上,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城,以观察该区城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在随后生产生活中,我国劳动人民又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并逐渐衍生出节日文化和生产仪式等习俗活动。近年来,凝聚着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和信仰的九华立春祭、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民俗活动陆续被列为“二十四节气”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指出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相关措施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体味文化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和人的关系的。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有利于加快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建设文化服务中心,有助于满足人们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补齐文化小康工作短板有助于实现文化小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2)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二十四节气”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和文化。“二十四节气”不断被修改和完善并与节日、生活习俗相联系。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3)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⑤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⑥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以文化惠民为背景设题,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文化遗产、中华文化、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有关知识。 (1)通过审设问发现本题的回答的范围十分明确,运用“文化与社会”即《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答题范围限制较小,调动第一单元知识即可。本题设问指向分析文化小康建设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的特点等方面作答。 (2)通过审设问得出本题的回答范围为“体味文化”,即文化生活第一课的知识。设问指向要求回答材料二体现了文化与人的什么关系,可以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产生等方面作答。 (3)审设问得出本题的范围为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有关知识。设问要求回答文化遗产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目,作答时应打开思路,不能仅仅限制在文化遗产上,可以从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长春一汽”李万君的颁奖辞: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这就是“工匠精神”,我们应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工匠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要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以传承

②是与时俱进的,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进行丰富发展

③应得以弘扬,是不断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对佛教中国化做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的消失

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     

④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它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儒家文化的发展

A.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 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 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D.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查看答案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影响最大的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影响   

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决定了各地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由西藏藏医学院古籍文献整理课题组搜集整理、西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丛书出版,成为我国最大的藏医药学古籍抢救类出版项目。这些古籍珍本

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

③反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体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