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碳排放交易体系,最早出自1992年的《联合国气...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碳排放交易体系,最早出自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发放碳排放许可证并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少,企业有一定的碳排放量配额且可以交易。碳排放量小于所得配额的企业可向其他企业出售多余的配额,超过配额的企业则必须购买超出部分才能继续生产。国际社会实施碳排放交易的经验显示,碳排放交易不仅不会损害经济发展,反而会为经济的可持续繁荣提速。

材料二    2011年开始,我国逐步推广碳排放交易。国家发改委首先在北京等七个省市组织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和积累了经验。目前,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总傣进展良好,国家发改委正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常3办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审查工作,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将于2017年内正武启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实施碳排放交易的理论依据及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在推进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中的施政理念。

 

(1)理论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及供求关系的变化能够自动、灵活、及时的调节资源配置。实施碳排放交易利用了市场机制,使碳排放配额也成为商品。 市场经济发展,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合理确定碳排放量并逐步减少,从宏观上控制并减少了碳排放的总量。 积极作用:能够促使企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市场经济。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推进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中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既积极推进,又不急于求成。 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自觉接受法制部门的监督,完善法规,确保决策于法有据。 【解析】本题以我国逐步推广碳排放交易为背景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市场经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市场经济的知识,设问指向说明实施碳排放交易的理论依据及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市场经济的主要知识是市场配置资源、科学的宏观调控,调动运用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及供求关系的变化能够自动、灵活、及时的调节资源配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等知识,结合实施碳排放交易进行分析。实施碳排放交易能够促使企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市场经济。 (2)本题考查政治知识,设问指向我国政府在推进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中的施政理念。解答时明确考查的主体是政府,构建知识体系:性质及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接受监督;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一位企业家,事业已经做的很大,临近老年,却在办公室挂出“初出茅庐”四字条幅。观者不解,他说,那个战战兢兢、朝乾夕惕的小青年状态,才是干事、为人的好状态。下列名言与这个故事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B. 安不忘危,治而思乱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物鲜则壮,壮则老,老则衰

 

查看答案

当前,一种号称能够用一元钱博得价值上千甚至上万元物品的“抽奖式购物”充斥网络。与普通赌博的区别在于,“一元购”并不直接赌钱,而是赌商品和财物。由于打着电商的旗号,一些网民对此产生了网购的错觉。从哲学看,这说明

①旧事物往往会以新的形式经过改头换面而出现

②新事物往往新出现,但新出现的不都是新事物

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错觉的形成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科学研究表明: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生活方式占60%,遗传和环境因素各占15%左右,医疗大概占10%不到。这说明

①事物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具体的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多变的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其本身所固有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反复强调。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的同时,也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从哲学角度看,习近平对“改”与“不改”关系的论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

①实践基础与理论指导的辩证统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按规律办事的统一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④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A. ③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③

 

查看答案

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功夫片的风靡一时,“中国功夫”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然而近些年,“太极拳师”在现代搏击术下仓促落败,“气功大师”隔空打人演技浮夸……中华传统武术频频陷入争议,甚至让公众产生了“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疑惑。这一现象启示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面向世界、主动传播

③立足实践,注重实用

④批判继承,革故鼎薪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