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7年3月27日至28日,第九届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暨第8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

2017327日至28日,第九届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暨第8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举办。 会议主题为扩大中等收人群体——经济全球化新挑战、新动力。若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其影响我国经济的传导路径是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高收入者减少一实现公平发展一促进社会稳定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按劳分配人数增多一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一经济效率提高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缩小收入差距一提高消费水平一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消费需求升级一倒逼供给侧改革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解析】①选项错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会导致高收入者减少。②选项错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会导致按劳分配人数增多。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可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消费需求升级,会倒逼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故③④入选。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材料一    著名文化学者粱漱溟先生说:“如果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要创造一种新文化,那么这种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它离不开那些虽巳衰老却还蕴含生机的老根一一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乡村富庶而文明,此谓“泽惠绵亘”。只有将中华文化体现和惠及在幅员广阔的中固乡村上,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繁荣。

材料二    家在桃花溪的老李,在乡村经营了一家集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山庄,生意兴隆。儿子小李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一家企业工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小李想回乡创业,帮助老李打理生意,扩大经营,带领乡亲致富,造福乡里。不想遭到父亲老李的坚决反对,老李认为大学生回来当农民,给他丢脸了,没有出息。为此,俩人心情都十分郁闷。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为什么要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

(2)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就小李和老李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3)请你为该村写两个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标语。(4分。符合主题,每条15个字左右,要朗朗上口。)

 

查看答案

嘉兴桐乡首创的“自治、法治、德治” 被写入十九大报告。2013年,桐乡率先推出“法治为要、德治为基、自治为本”的“三治”建设,旨在建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体系,“以评立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的德治建设体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建设体系,从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法治、德治、自治” 相互衔接、又相互补充,用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用道德力量纠正失德行为,用自制方式激发治理活力。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正能量。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三治”建设对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

 

查看答案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材料  201710月,农业部牵头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为引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意见》的出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也将成为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家庭农场发展的新模式。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如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的。

 

查看答案

当前,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对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

①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②党完成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任务

③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虚实作为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普遍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譬如齐白石的《虾》(如图),画中无水,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水的存在,此为虚实相生。下列选项强调虚实相生的有(  )

中医: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

书法:以虚明实,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古诗词: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虚由实生,实仗虚行

兵法: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彤,避实而击虚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