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

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正如贫困地区农村干部所说的,“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某地文化扶贫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即建起一座小型图书室,并向每座图书室赠书100种。向农村捐赠图书,培养了当地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干部的应用写作能力。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是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的必要路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文化的重要性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的道理。

 

①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其实质就是在肯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通过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万村书库”工程,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文化的重要性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的道理。 从本题的设问可以判断出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但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单纯使用知识。“治贫”必先“治愚”,只有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素质,才能增强致富的本领,才能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可运用文化的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知识结合材料谈其中的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2)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

 

查看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三者相互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2)所有文化都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吗?

 

查看答案

在近些年国学热中,始终有这样一股思潮,似乎中国文化一切都是好的,只有中国文化才能解决中国及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大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大搞复古活动。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 (    )

①摒弃外来文化,反对“守旧主义”

②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吸收外来文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③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④反对文化自卑和自负,要有科学和开放的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这启示我们,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    )

A.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 坚决抵制外来文化    D. 彻底改变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

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时代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