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整治“三俗”之风,政府下列措施中有效的是       (   )

①加强思想领导,倡导先进文化            

②大力履行文化职能,增强国家软实力  

③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坚决取缔落后文化  

④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0年11月11日,出席G20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韩国首尔与奥巴马的会晤中,抵制了奥巴马在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的压力,明确表示中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需要有“良好外部环境”,而且只能是渐进式推进。这表明                           (   )

①我国在处理对内、对外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来说有利有弊  

③国家主席在我国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 2010 年 10 月 28 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修改后的《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以暴力、威胁、欺编、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其当选无效;同时,法律还对村民选举委托投票等行为作了进一步规范,还进一步规范了村务公开等。这一修改(   )

①有利于推进我国基层政权建设                  

②有利于中国深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进程 

③有利于公民更好的行使选举权

④体现了基层民主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我国就社保制度首次进行的立法。社会保险法的通过和实施,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将对我国社保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产生深刻影响。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国家机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体现了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④人大和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些带有戏谑的词语,引起了某校高三学生小李对绿豆、大蒜、生姜价格疯狂上涨的关注。他发现,最近一年来,绿豆最高售价达ll元/斤,涨幅达175%;蒜最高售价达12元/斤,涨幅达500%;生姜最高售价达8元/斤,涨幅达86%。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小李同学从网上收集了本轮农产品涨价的部分原因:①自然灾害 ②人为囤货惜售 ③游资炒作 ④政府监管缺位 ⑤农资价格上涨。这表明(   )

①供求关系不平衡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②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③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引起经济秩序混乱 

④劳动生产效率提高是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暴涨惊市,暴跌伤农”。农民一直在“贵,一拥而上种;贱,不由分说砍”这个怪圈中徘徊。为稳定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利益,小李同学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其中合理的是   (   )

①农民要密切关注市场态势,提高市场意识 

②农民要致富,必须大力发展各种非农产业 

③政府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农民生产 

④政府直接制定农产品最高价与最低保护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我国沿海开发已实现全覆盖,但黄河三角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一度成为“国家战略”盲区。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意味着黄三角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黄三角的最大亮点是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逐步成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新型经济区。

材料二 近年来,黄三角地区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生态调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和生态市县建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构建人与河流的新型关系,以最终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相处,共存共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开发建设黄三角。(10分)

(2)简要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哲学原理。(10分)

 

查看答案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针对当时的国情我们党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策略的实施,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3000美元。在这一关键阶段,为防止出现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实现,将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二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l0年l0月15日在京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国务院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指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实现“两个同步”?(14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要根据《建议》编制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原因。(8分)

(3)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大学生应如何实现就业?(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