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简...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简称“三俗”)借助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大肆风行,“三俗”之风,已经对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成长造面极大的危害,使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扭曲,拉低或者冲破社会道德底线,已成为社会的一道“文化毒瘤”。

材料二: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此后,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反“三俗”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有评论认为,以抵制“三俗”为标志,中国正在掀起“新道德运动”。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有人认为,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的影响,抵制“三俗”文化关键在于个人。你赞同这种看法吗?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2)在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怎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分)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抵制“三俗”之风的必要性。(8分)

 

(1)答案一:赞同。(1分)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1分)人们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文化的影响,人们能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弘扬优秀文化,(2分)人们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下,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2分) 答案二:不赞同。(1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掀起的“新道德运动”,就是为了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抵制“三俗”文化。(2分)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抵制“三俗”文化,国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分) (2)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2分)②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2分)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分) (3)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三俗”文化危害社会的稳定和谐,扭曲社会核心价值观,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必须坚决抵制。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不仅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抵制“三俗”文化有利于克服形形色色不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③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抵制“三俗”文化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要求。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抵制“三俗”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8分,每点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回眸“十一五”。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2006年至2010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3亿中小学生实现免费教育;医疗卫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

材料二:展望“十二五”。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什么现象?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意义。(14分)

(2)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假设你是某市的市委书记,你将如何为保障和改善当地的民生事业尽职尽责?(12分)

(3)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6分)

 

查看答案

2011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胡锦涛主席向他们颁奖。国家奖励创新型人才意味着

①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国家鼓励创新,因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④创新使人类思维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提出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期望通过这个模拟器,预知更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然后再根据这些模型模拟出的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危机的产生或减小危机带来的灾害。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进一步佐证了

①科学家的兴趣和思考是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源泉          

②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推进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根本动力

③人类的能力是巨大的,能创造出新事物            

④把握事物的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李克强副总理2010年12月20日参观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展示时强调:要把强化生态环保作为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把解决好突出的环境问题作为促和谐、可持续的重点任务。从联系的观点看,这说明

①只有把握事物的联系,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

③要充分发挥局部的统帅作用,就要从整体着眼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0年为了抗击通胀,一年里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以往齐步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转变为分步走,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①实际情形的变化是政策调整和转变的依据

②政策调整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③不同的实践关系是政策调整的源泉和动力

④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