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必修二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荷塘月下愁闷书生寻找心灵宁静。 下联:

根据必修二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荷塘月下愁闷书生寻找心灵宁静。

下联:

 

例:①赤壁舟中苦闷谪臣欣赏月夜大江。 ②故都院中清闲文人感受悲凉秋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明确对联的一般要求,那就是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本题已经给出上联,所给上联内容取自课文《荷塘月色》,“荷塘月下”是名词,表地点;“愁闷书生”偏正短语,做句子主语;“寻找”是动词,做句子的谓语;“心灵宁静”是主谓短语,做句子宾语。题干要求根据必修二课文内容,对出下联,考生解答时回忆必修二课本的内容,按上联词语排列顺序写出下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两句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①林太太热情地对朋友说:我很欢迎你们到府上来闲聊。

②看着众多莘莘学子的求知目光,他更感责任重大。

①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 ④①③②⑤⑥    B. ④③②⑥①⑤

C. ③①②⑥④⑤    D. ③②④⑥⑤①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成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2月3日晚,好友晒出一组舞蹈家杨丽萍生活照,她似在洱海边自由地起舞,身段婀娜如沐春风,长长的指甲十分抢眼。

②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一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③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防范各种风险,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④2016年,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不言而喻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⑤又到了年终,各地都推出了年货节活动。莆田市也不甘落后,年货展销会上的商品林林总总,不下数万种。

⑥已至莫春时节,但云贵高原的许多地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这让习惯了春天温暖的人们觉得难以忍受。

A. 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磐石     葱笼     踯躅     葳蕤     否极泰来

B. 愀然     瞭望     相勖     肆业     义愤填鹰

C. 羁鸟     蛾眉     暧暧     点缀     终南捷径

D. 桑葚     静燥     落寞     偕老     雨雪菲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树

肖复兴

①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

②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

③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

④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

⑤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栆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

⑥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

⑦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

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

⑨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⑩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⑪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

⑫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⑬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

(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

B. 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

C. 第⑨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并非树比人重要,而是因为那种缅怀之感。

D. 文章第⑫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

E. 中国的文人有为居家或书房写门联的传统,往往是根据书房的特点,或自己志向抱负来写的文中吴晓铃先生写的“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就是一例。

2.文中第⑧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

3.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棵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