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成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2月3日晚,好友晒出一组舞蹈家杨丽萍...

下列加点字成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2月3日晚,好友晒出一组舞蹈家杨丽萍生活照,她似在洱海边自由地起舞,身段婀娜如沐春风,长长的指甲十分抢眼。

②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一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③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防范各种风险,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④2016年,中国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不言而喻地证明了郎平执教水平的高超。

⑤又到了年终,各地都推出了年货节活动。莆田市也不甘落后,年货展销会上的商品林林总总,不下数万种。

⑥已至莫春时节,但云贵高原的许多地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这让习惯了春天温暖的人们觉得难以忍受。

A. 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B 【解析】试题分析:①如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对象不当。②醍醐灌顶: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使用正确。③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使用正确。④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文中要用“无可辩驳”,“不用说”之意。⑤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使用正确。⑥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望文生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磐石     葱笼     踯躅     葳蕤     否极泰来

B. 愀然     瞭望     相勖     肆业     义愤填鹰

C. 羁鸟     蛾眉     暧暧     点缀     终南捷径

D. 桑葚     静燥     落寞     偕老     雨雪菲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树

肖复兴

①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

②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

③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

④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

⑤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栆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

⑥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

⑦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

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

⑨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⑩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⑪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

⑫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⑬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

(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

B. 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

C. 第⑨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并非树比人重要,而是因为那种缅怀之感。

D. 文章第⑫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

E. 中国的文人有为居家或书房写门联的传统,往往是根据书房的特点,或自己志向抱负来写的文中吴晓铃先生写的“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就是一例。

2.文中第⑧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

3.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棵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①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①阑干:栏杆。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 “柴门掩夕晖”写夕阳下柴门虚掩,夕阳的余晖与纷飞的落红都让人心生惜春之情。

B. “昏鸦数点傍林飞”一句描写几只昏鸦翻飞于密林之外,由于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自然更像“点”。

C. “吟余小立阑干外”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形象孤独。

D. 末句写樵夫渔人劳作归家,亦紧扣“晚”字着笔。

E. 本诗中落花、昏鸦、小立的诗人、归家的樵夫渔人在日落时分融汇成一幅清冷、空寂的村野春晚图。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判官,宋代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又称“通判”,负责州郡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即各类犯罪事件的审判和裁决。

B. 台指的是“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 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官阶之一,宋代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共有十等,常授的主要有团练副使、节度行军司马等四种。

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自幼颖悟,母亲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要害。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B. 苏轼恪尽职守,徐州任上,当地突发水灾,苏轼身先士卒积极修堤守城,颇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风范。

C. 苏轼忧国忧民,写诗讽喻时弊,却因此遭受诬陷而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但能随遇而安,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D. 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杭州知州时疏通茅山、盐桥二河通航运,还疏浚西湖,用淤泥和葑草在西湖外围构筑长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