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煤屑(xiè) 歧(qí)韵 ...

下列加点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xiè)  (qí)韵    (kè)死    (pǐ)极泰来

B. (tuí)废  (páo)樽   芰(jī)荷    一(chuán)破屋

C. (jiù)  (qiān)期  方(yuán)  (jiàn)车帷裳

D. (zhuó) 葳(ruí)   簿(bó)禄相  青青子(jīn)

 

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和字音。考生应结合汉字的意思和结构来辨析正误。B项,“芰荷”的“芰”应读jì,指菱叶与荷叶。C项,“渐车帷裳”的“渐”应读jiān,“渐”意思是“沾湿”。“渐”读jiàn 的时候,意思是“慢慢地”“加剧”,读jiān的时候,意思是“浸,流入”。D项,“簿禄相”的“簿”应为“薄”,“薄”应是“少”“微薄”,“薄禄相”意思是“官禄微薄的相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已亥杂诗》)

(4)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5)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当时违背准则取悦别人的严酷现实。

(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察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以赋体叙事,叙写诗人一年两次在极为适合游览的季节来到名胜之地锦江游玩。

B. 颔联写锦江美景,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用了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等手法。

C. 颈联写离愁别恨,故乡的山水,带着离情,牵绕别恨,让诗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D. 尾联以景句作结,描绘了一幅乔木高耸,云遮雾绕的画面,情韵悠长,又余味无穷。

E. 诗歌的技法工巧,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别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

2.本诗情感真挚,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亚夫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候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候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居三岁,其兄有罪,帝封亚夫为条侯。前158年,匈奴大入边。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孝文且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平七国之乱。五岁,迁为丞相,帝甚重之。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由此疏之。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帝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居无何,因其子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候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祁?”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节选自《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B. 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C. 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D. 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B. 持节,“节”是传达命令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或传达朝廷重大使命,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C.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死亡,意义相同的还有“崩殂"“驾崩” “仙逝” “薨” “不禄”。

D. 谢病,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托词,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亊某人。文中“亚夫因谢病”,暗示周亚夫微妙的心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亚夫军纪严明,今行禁止。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

B. 周亚夫治军有方,折服文帝。他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连文帝都不敢违背;文帝临死前告诫太子,危急情况下,周亚夫能担当起领兵重任。

C. 周亚夫个性耿直,不善逢迎。景帝废了栗太子,他极力争辩;皇上想要封投降汉朝的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为侯来鼓励后來的人,他也表示反对。

D. 周亚夫功勋卓著,结局悲惨。他平定“七王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汉王朝:最终却因购买盔甲盾牌被捕入狱。不堪狱吏逼迫绝食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材料二: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根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老师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

对于用依帆来说,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四: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闻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材料五:

【本报讯】今天,“传承兰亭——绍兴市区中小学生‘兰亭雅集42人展’”在书法圣地兰亭右军祠启幕,这成为今年兰亭书法节的一个亮点。市内许多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一位带队老师说,在征集作品和报名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摘自《绍兴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字拿不出手,也很羡慕别人写得一手好字,但缺少具体行动。

B. 绝大数人曾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并支持书法课必须成为小学3-6年级的课程。

C. 互联网时代,有人认为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变少,史多人却认为写好字仍重要。

D. 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所以它具有审美价值,并能丰富人的想象力。

2.下列对树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普通高中要开书法课。

B. 从材料二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C. 据材料四可知,要改变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须提高语文老师的书法兴趣。

D. 学习压力大,书法学习时间无法保证,是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利的因素之一。

E. 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书法教育氛围。

3.据以上几则材料,概括说明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满脸不屑。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开的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才用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这端砚何处没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人家说只有您老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忙说:“就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不知所措。华昌自言自语:“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第一段景物描写非常精炼,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奇瑞还烘托出石钵头和华昌两人的心情,预示两人即将爆发矛盾。

B. 小说第四段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满腹经纶却穷困潦倒的读书形象,也写出石钵头对华昌这样读书人的不屑和鄙视。

C. 小说中的石钵头是个屠夫,他强悍霸气,不懂尊师重道,虽令人可恨,但其身上也蕴含孝顺的情怀,对华昌宽以待人的行为心有感动。

D. 小说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特定年代里的社会生存状态以及不同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2.小说以“药砚”为题,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以“徒手分砚”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