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满脸不屑。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开的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才用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这端砚何处没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人家说只有您老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忙说:“就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不知所措。华昌自言自语:“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第一段景物描写非常精炼,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奇瑞还烘托出石钵头和华昌两人的心情,预示两人即将爆发矛盾。

B. 小说第四段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满腹经纶却穷困潦倒的读书形象,也写出石钵头对华昌这样读书人的不屑和鄙视。

C. 小说中的石钵头是个屠夫,他强悍霸气,不懂尊师重道,虽令人可恨,但其身上也蕴含孝顺的情怀,对华昌宽以待人的行为心有感动。

D. 小说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特定年代里的社会生存状态以及不同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2.小说以“药砚”为题,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以“徒手分砚”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A 2.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3.①从艺术效果上看,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②从情节上看,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从人物形象上看,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④从主题上看,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烘托出石钵头和华昌两人的心情,预示两人即将爆发矛盾”有误,选项过度解读景物描写的作用,从文中来看,第一段“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这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天气状况,并不能看出石钵头和华昌两人即将爆发矛盾,这是对景物描写作用的解读有误。B项,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确;C项,考查人物形象的特点,正确;D项,考查小说语言的特点,正确。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药砚’为题,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作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内涵,一般按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进行挖掘。首先理解其本意,即字典意,然后到文中圈出写“药砚”的内容,把握其文中的意思。“砚”,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文中之所以说“药砚”,是因为“李半仙的药方,……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可见文中“药砚”表面是指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而从李半仙让石钵头向华昌求取“药砚”的目的来看,是要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可见“药砚”也是教育石钵头的良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徒手分砚’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首先分析结尾的特色,即属于什么样的结尾,然后结合这种结尾的特点分析效果,主要从情节上、形象上以及主题上等角度分析。“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结尾说华昌“徒手分砚”,从情节上来看,上文说华昌是一个“精瘦老人”,且是一个“读书人”,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这一结尾出人意料,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思;从形象上来看,华昌可以徒手分砚,可见他应是身怀绝技,但上文面对石钵头的多次挑衅,华昌不计较,这表现出人物的隐忍和大度;从主题角度来看,华昌明明有能力对抗石钵头的挑衅,却“一声不吭”,或者“绕上田塍,避开了他”,而当石钵头来求取“药砚”时,他不收钱,这样的结尾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即在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应当宽容大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这些人既是专家,又超过专家;他们是通人。。

假定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的人,可被推崇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其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再者,当今学术的专门化,细目化,各有专家。而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

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确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则难如登天。当下各种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一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机会也可可谓空前;生今之世,如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我们何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1.下列对第二段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段先从反面进行阐述,认为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的科学家知识专家。

B. 文段用了类比论证方法,指出专家不求旁通就如同一个人精神上有残废知足跛耳聋。

C. 文段从现实角度出发,论证一个人除了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

D. 文段分两个层次分析,强调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做眼光远大的“通人”。

2.银据原文的相关分析,下列推断不属于“通人”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B.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

C. 一考据专家,对政治经济社会情况不甚了解,对其研究的专业能详述原委。

D. 牛顿或达尔文,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对当时学术也很感兴趣,有很强理解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

B. 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凡是关注自己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都是划时代贡献的人。

C. 要培养专而博的人才,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未,要目光长远并改革现有高等教育制度。

D. 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靑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想对在荆棘丛生的求学路上的学子们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清华大学招生办致魏祥同学的信)

②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③追梦路上,新战略指引新实践。 11月15日,我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

台名单惊艳出炉。(新华社《奏响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壮丽乐章》)

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⑤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少年中国说》)

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网<让“新农民”耕耘希望田野>)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网络文学就是当代文学。”网络文学的当代性决定了它处于极大的流动和变化变异当中,无论是主题、价值观层面的研究,叙事手法、艺术特征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挑战性,不能照搬传统文学的理论体系和衡量标准,应加强引导。而网络文学创作者要时刻对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社会影响有清醒的认识,不辜负读者的信任;需要一直坚持创造创新,将当代性、人民性和网络传播特质充分结合,以迎接网络文学新发展的东风。

①始终____②还是____③更____④甚至____⑤才能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风云四号卫星在轨交付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了了更新换代。该卫星搭栽了四台遥感仪器,将极大地提升我国气象监测预警方面的能力,其中闪电成像仪可探测我国及周边区城的闪电信息,从而①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风云四号“卫星不但在国内大显神成,②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气象卫星家族里的一颗明星。它实现了全球首次静止轨道干涉式高光谱大气垂直观测;全球首首次辐射计、探测仪、闪电仪共平台装载,全天候候工作;全球首次静止轨道微波探测技术验证,首次425GHz频段探测:③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自即日起,订立合同的甲乙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得随意终止合同,否则,终止方要赔偿由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合同)

B. 老师,你就如缕缕曙光,照亮我人生和灵魂的深处。垂念师恩,难忘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祝恩师节日快乐!(短信祝福)

C. 我因不慎摔伤,不能正常到校上课,须请假三天(3月5日-3月7日),离校期间的一切安全责任自负,请批准!(请假条)

D. 为了提高师生备战高考意识,激发学生斗志,学校将召开百日誓师大会。广大高三学生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