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默写《六国论》中的相关名句。 (1)作者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提出全...

根据要求,默写《六国论》中的相关名句。

(1)作者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____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__________。”此言得之。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暴秦之欲无厌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薪不尽 火不灭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第(1)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后三题属于对上下句式默写,第(1)题难度稍大,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语。还要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弊”“厌”“薪”等,不要漏写虚词,如“矣”“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合成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②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并“施之于今”。

③苏洵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④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⑤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⑥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A. ③①⑤⑥④②    B. ⑥②④⑤①③    C. ⑤③④②⑥①    D. ⑥④①③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菲律宾等国家为了搅动南海局势,近来不断谋求大国介入南海事务,这无疑是抱薪救火,势必对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极大影响。

B. 一时间,密密麻麻的牛羊遍布玛多草原,人们在享用其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日削月割地侵蚀着生态。

C. 如此经营,将难以形成合作伙伴对品牌的依赖,以至于他们往往会因蝇头小利而背盟败约

D. 他们早已把主流价值观如弃草芥抛之荒野,结果自作自受、害人害己。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 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 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 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B.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C. 惜其用武不终也

D. 战败亡,诚不得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